陽光·喇嘛·郎木寺

作者: 忽然之間4911

導讀我每天下午下班時,都會看到一輪紅彤彤的、像鹹鴨蛋黃的落日,緩緩地在江山半島的上方將落未落,而此時的海平面,在這輪明艷的落日照耀下,波光粼粼,江山半島像一艘船兒在海水中一蕩一蕩地,空氣中滿是清新的海風味道。我每天看著這樣的風景,走出單位大門,轉個彎,這輪紅日便在我身後了,因為是傍晚,陽光並不猛烈,只是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等我回� ...

我每天下午下班時,都會看到一輪紅彤彤的、像鹹鴨蛋黃的落日,緩緩地在江山半島的上方將落未落,而此時的海平面,在這輪明艷的落日照耀下,波光粼粼,江山半島像一艘船兒在海水中一蕩一蕩地,空氣中滿是清新的海風味道。我每天看著這樣的風景,走出單位大門,轉個彎,這輪紅日便在我身後了,因為是傍晚,陽光並不猛烈,只是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等我回到家裡時,搞掂一切開始准備吃飯,這輪落日便在我窗前變幻得風情萬種——她先是把周圍的雲彩染得分外妖嬈,顏色從金黃逐漸過渡到玫紅色,並以放射狀向天空擴展,她便藏在這雲彩之間,欲落還出,讓人不清楚她到底已經沉下去了呢,還是尚在人間。我就這樣每天對著這樣的視覺盛宴吃完我的晚餐。

從拉蔔楞寺到郎木寺的一路,天氣非常地好,陽光一直跟著我們。路兩旁無邊際的草原上遍布牛羊,白的黑的,星星點點。還有會打洞的土撥鼠,土黃色的皮毛,短短的身子,沒有尾巴,非常可愛,它們會靈敏地從一個洞口串到另一個洞口,讓我想起一個弱智型的電腦小游戲:捧打土撥鼠,用小錘子敲打五個洞口串出來的土撥鼠,打中了就加分。現在我也好想拿個大錘子,對著這些無數個串來串去的土撥鼠,一個,兩個……

經過尕海時,正好黃昏時分,太陽西斜,天空藍得發紫,白雲倒映在深藍的湖水裡,將水天合二為一。靜靜的湖面上有水鳥在飛,遠處的雪山連綿起伏,夕陽暖暖的光,讓我在這個黃昏忽然想起另外一片土地上的湖水,也是這麼藍,這麼動人。我很喜歡這種開闊的,大氣的美,在色彩豐富變幻的同時又呈現出一種細膩婉轉的韻味。在這種景色面前,任何的思想都是多余,只能讓自然景色來支配的自己的頭腦,然後靜靜地,融進這無聲的畫面裡。

郎木寺位甘肅與四川交界處,小小的鎮上除了當地人就全是我們這些游行者,當地的食宿接待無法一下子面對如此多的游人,供不應求。我們從網上推薦的薩娜賓館轉移到她妹妹開的秀峰賓館,正好還有床位,便與同行住了下來。當晚整個鎮上停電,我們想到鼎鼎有名的麗莎餐廳吃飯,無奈人實在太多,肚子太餓抗議等不起,只好又轉戰到另一家。天色已暗,店家一桌一桌地點上了蠟燭……似曾相識的場面,慢著慢著!這是我的錯覺嗎?容我整理一下我混亂疲憊的思維——相同的小店,昏暗的燭光,停電的藏區小鎮,每一個燭光下變幻的臉……的我凝視著這跳躍的燭光,一些熟悉的往事漸漸在我眼前放大擴散,仿佛就要從這燭光中迸裂出來。我趕忙轉移目光,我知道,穿過這些昏黃的燭光,再也不會看到那些過去的事和過去的人。

第二天早上,我沿著小小的白龍江先到了位於四川的格爾底寺。這邊地勢比較開闊,寺廟的喇嘛正在大殿頌經,門前的空地上丟滿了喇嘛的鞋子,橫七豎八地等著自己的主人。渾厚悠長的頌經聲從殿裡傳出來,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一波又一波地穿透著我的耳膜。大殿前低垂的黑色維縵隨風緩緩飄動,混合著這綿綿不絕的頌經聲,空氣中帶著某種神秘宗教的意味,漸漸擴散,彌漫在這寺廟的上空……在這一刻,我相信神也許是存在的。

寺廟一側有條小路往山坡上延伸,我便慢慢獨行,爬到山坡上。這裡視野更開闊,可以看到身後另一座山上屬於甘肅省的郎木寺的金頂,往前方可以看到對面山地上的高山草甸,犛牛在悠閑地吃草,白龍江在山腳下歡快地奔流。山上有座小小的寺廟,但卻有許多藏民圍著這座寺廟不停地轉,同時磕等身長頭。我剛一腳踏入這寺廟的大門,我的第六感告訴我,這座寺廟不同尋常。果然,我進到殿裡拜佛時,守殿的老喇嘛一把扯過我,把我拉到門邊,同時神秘又壓低聲音對我說:“供殿上的三座佛像,其中一座是活佛的肉身,你過來,來,站在我這個角度能更看清楚一點。”我來之前功課做得不是很好,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廟裡還供著活佛的肉身。我順著他的視線望過去,果然看見一個瘦瘦的,渡著金黃色面罩的人頭,非常非常地小,讓我不敢相信就是一個人死後的身體。此時,寺廟裡光線非常地陰冷,看門老喇嘛一臉神秘,嘿嘿地笑……空蕩蕩的大廳就我一個人,我正努力地想看清楚一點,忽然發現,這肉身的雙眼仿佛若有若無地睜開……我心裡一驚,四處張望,不知什麼時候,老喇嘛已經不見了……

我倉遑逃離寺廟跑到室外,陽光有些刺眼,我深呼吸,全身放松——還是太陽好,讓人覺得舒坦。緩步沿著下山的小路走到小溪旁的草地上,陽光非常地好,對面山坡上的樹林青郁茂密,溪水清澈透明,嘩啦啦地奔跑,岸邊上的犛牛自顧自地吃著草,幾個喇嘛洗好了衣服正悠閑地曬著太陽,草地上擺著他們的野餐:雪碧、煮雞蛋、包子……生活在這裡有了另一種解釋——恬靜、從容、與世無爭。


精選遊記: 甘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