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無桑耶

作者: 千山暮雪後

導讀 這是去桑耶寺的扎囊渡口,很簡陋,一小段五十米長短的傾斜的水泥路直通江邊,一個石頭砌的小鋪子在路旁堤上,可以讓等船的人放下行囊歇歇腳。 照片中的渡船空無一人,在拉薩,澤當直達桑耶的班車開通以後,絕大部分游客都走了旱路,偶爾,有個把像我這樣的有閑的漢人才會來這兒。 客人還少,船主也沒露面,高原夏季的清晨仍帶絲絲寒意。轉身躲進小鋪,要了一 ...


這是去桑耶寺的扎囊渡口,很簡陋,一小段五十米長短的傾斜的水泥路直通江邊,一個石頭砌的小鋪子在路旁堤上,可以讓等船的人放下行囊歇歇腳。

照片中的渡船空無一人,在拉薩,澤當直達桑耶的班車開通以後,絕大部分游客都走了旱路,偶爾,有個把像我這樣的有閑的漢人才會來這兒。

客人還少,船主也沒露面,高原夏季的清晨仍帶絲絲寒意。轉身躲進小鋪,要了一熱水瓶酥油茶,順便邀了倆侯船人一起共飲,根據經驗,這一來,時間會過得很快。

當時不知道,遠處有兩雙眼睛注視著我,一雙慈祥,一雙明亮。前者屬桑耶江白林院的堪布,後者屬在拉薩八角街擺攤的卓瑪姑娘。

次日,在江白林院,巧遇堪布,才了卻這段因緣。在佛堂後面漆黑的回廊裡,我打著手電,堪布開講,卓瑪翻譯,陪伴我們的,是兩側牆上色彩繽紛的手繪佛教圖畫。三個多鐘頭裡,連蒙帶猜,還夾雜著卓瑪大量的“這個詞我翻不出來”,最後,大致明白了

堪布講的是白哈爾的來歷和法力。

他以這種看來奇怪的方式,為我加持,也許,他早已看透了我,一直在浪跡天涯。

再以後幾天,卓瑪一家,陪我轉了布日神山,還去了青樸。

而這一切,竟是起源於扎囊渡口幾杯與人共享的酥油茶。



這就是桑耶寺,亦稱“鄔策欽莫寺”,“大法輪寺”或“無想寺”,它的漢譯,應是出乎意料之寺。

照片後方是鄔孜大殿,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建築面積達六千多平方米,坐西朝東,高三層。主殿的建築吸取了西藏、內地和印度的構造風格;底層采用藏式建築形式;中層采用漢族建築形式;上層采用印度建築形式。各層的壁畫和塑像內容豐富,藝術精美。這種藏、漢、印合璧的建築格調在西藏建築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又稱“三樣寺”。

最喜歡桑耶寺的,是它包容一切的胸懷,無論顯密,不分教派,都可以住下來,一起聆聽來自遙遠時空的的回響,一起重溫佛教初入雪域高原的模樣。

那感覺於我,就像在超市看了各色各味的瓜子後,卻在小巷深處的攤頭上,抓了一把,無味,也許,帶一點點鹽。



按堪布的指點,來到這塔下,他說,在桑耶的日子裡,你該每天去轉幾圈。

桑耶有紅、白、綠、黑四座佛塔,我轉的那座,是白塔,位於大殿的東南方向,又名大菩提塔,由星面夜叉守護。

塔的主神是多羅吒天王, 多羅吒慈悲為懷,保護眾生,是佛教四大護法神之一。

白塔皆用石塊,石板砌成,因塔體全為白色故名。

在塔基的方形圍牆上,立有一百零八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層收分如階梯,上有覆缽形塔腹。但覆缽扁平而寬大,沒有龕門,寶剎上置十七環相輪。在轉經道旁有十六羅漢石刻像,分別雕刻在邊長為二尺二寸二分的方形石板上,極為精致。

堪布還告訴我,四座佛塔上均有來自印度的天眼。

佛家五眼中,天眼通達,想來他認出我偏執甚深. . . . . .

突然想到了這麼一句,人生何處無桑耶,就用來作為這篇文不文,圖不圖的東西之標題吧。

題外話:桑耶(藏語)------出乎意料(漢譯)。佛家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據說,肉眼揀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


精選遊記: 山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