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札記(二)布魯克林橋

作者: 星星的心

導讀黎明時份,天空灰濛濛一片,海面泛起如香爐上徐徐氤氳的煙,緩緩游走於曼克頓兩岸的高牆,在鬆濛的晨曦裡,浮現出一座古老大橋。沒有風馳的汽車,沒有喧嘩的人群,隨著微風吹送,你從橋的一端走往宏偉的鐵塔底下,然後回眸一笑…… 叮叮…叮叮…一輪自行車駛近,劃破了清晨的靜寂,把我從回憶中喚醒過來,這是我曾在電視上看到的廣告片段,當時我並不知道拍攝� ...

黎明時份,天空灰濛濛一片,海面泛起如香爐上徐徐氤氳的煙,緩緩游走於曼克頓兩岸的高牆,在鬆濛的晨曦裡,浮現出一座古老大橋。沒有風馳的汽車,沒有喧嘩的人群,隨著微風吹送,你從橋的一端走往宏偉的鐵塔底下,然後回眸一笑…… 叮叮…叮叮…一輪自行車駛近,劃破了清晨的靜寂,把我從回憶中喚醒過來,這是我曾在電視上看到的廣告片段,當時我並不知道拍攝的背景在哪裡,但那迷人景致卻牢記於心,想不到此刻竟然身在景中,我仰望這布魯克林橋上的鐵塔,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

記得英文老師 Mrs Fallon曾對我們說過此橋的歷史,它是第一座橫跨曼克頓市與布魯克林區的大橋,由兩座哥德式鐵塔和四根主鋼索來支撐橋面,建成於1883年,耗時十六載才完工。

建築師在構思此橋的設計時,除了有車行道外,更希望設有行人道,好讓東河兩岸的居民可以步行過橋,沿途欣賞河岸風光,同時,亦建議綠化橋樑,於兩旁種植樹木,形成河上的林蔭大道。結果,橋面共劃分成三部份,下層是行車,中間為電車道,兩邊是馬車道,上層則是行人道,不過,由於植林會影響橋樑的結構,所以最終也否決了。雖然不能看到一座瑰麗的綠色吊橋,但人們卻可以自由行走於東河兩岸,已是當時橋樑建築的一大突破。到現在,每年的五月第二個週日定為布魯克林橋節,以慶祝此橋的建成。

我從布魯克林區那端步行至曼克頓市下城,這時橋上的行人不多,只有一些年輕人在緩步跑,間有踏著自行車或 roller-blade 的健兒往來穿梭,給清早的布魯克林橋注入了無限生氣,展現新一天的開始。我沐浴在熙和的陽光中,輕風拂過,帶來了海洋的味道,徐徐飄散於橋上每一角落。

踏著由木板築成的人行道,仿佛回到百多年前的布魯克林橋,各式馬車在下層兩側駛過,前呼後喚,大車小車聲軋軋,留下一道道車痕。沿木板隙縫處穿越下層車道望去,灰綠色的河面鱗波閃閃,無數晶瑩的小眼睛細看著橋上風光,時而交頭接耳,訴說大橋的歷史故事;時而跳躍戲水,直往太陽底方向游去,濺出一個個小水花,在陽光映照下,形成金澄澄的波光,令人看得目眩,也看得迷醉。

站在橋的中央,可以眺望遠處的自由神像,它佇立於曼克頓市外海,一艘艘滿載旅客的渡輪穿梭於自由島與曼克頓市。從交織的鐵索中望去,左邊是南街海港之17號碼頭,停泊著三艘近百年歷史的帆船,其中之一是著名的北京號(Peking),碼頭旁邊有大型購物商場,售賣各類時裝精品。頂樓的露天廣場鋪設了木甲板,徜徉在舒適的長木椅上,欣賞東河兩岸的日與夜,自是另一種生活情趣。

橋的右邊是藍色的曼克頓橋(Manhattan Bridge),遠景可看到曾是世界上最高建築物之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雖然時至今日,已有許多更高的商廈落成,但帝國大廈依然是荷裡活大電影樂於選用的拍攝場地,即如浪漫甜蜜之《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或是驚險之《金剛》(King Kong)等。我每次看到帝國大廈時,總會聯想到一齣齣經典電影,那些拍攝鏡頭逐格逐格在腦海中重現,帶我暫時離開煩囂的現實世界。

穿過兩座鐵塔,眼前呈現出曼克頓市的天際線(Skyline),高高低低的商廈連成一線,已看不見開首和終點,這時,我好像身處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正眺望著高樓林立的山巒,但這裡沒有山,在灰暗的天空中,建築群的輪廓更鮮明地勾劃出來。

我迎著和風,細聽橋上棲息的鳥兒喚叫,忙碌的父母不停帶回食物來餵飼雛鳥,剛回巢去,又急急飛往覓食,跟都市的上班族一樣爭分奪秒,直到黃昏時刻,才能返家休息。

看著天上星辰滿佈,人或鳥、我或橋,不知不覺間已隱沒在大都會的夜色裡。

後記:剛回來美國後,有一天一個人去了布魯克林橋,因為當時的心裡好難受,還拍了好幾張布魯克林橋的照片。不過因為當時學習繁體中文和強化英文,所以回家後寫上邊的感受就是繁體了。當時害怕依賴簡體,所以電腦中就沒有簡體字庫,如果你看不了的話,請點右上角的“繁體版”,應該就沒問題了:)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