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甘肅青海(中)

作者: 兩只小鴨

導讀西游記—甘肅青海(中) 2006年5月3日 雅丹遭遇沙塵暴今天的行程安排:敦煌影視城—玉門關—漢長城—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一覺睡到大天亮,上午9點准時從酒店出發。9:30,到達西北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敦煌影視城。它位於景泰縣石林到龜城,占地600多畝,於2005年4月對游客開放。城中修建3個大型牌樓,分別為宋、清、明風格建築;還建有一座五層塔樓和100多個仿敦煌洞窟� ...

西游記—甘肅青海(中) 2006年5月3日 雅丹遭遇沙塵暴今天的行程安排:敦煌影視城—玉門關—漢長城—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一覺睡到大天亮,上午9點准時從酒店出發。9:30,到達西北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敦煌影視城。它位於景泰縣石林到龜城,占地600多畝,於2005年4月對游客開放。城中修建3個大型牌樓,分別為宋、清、明風格建築;還建有一座五層塔樓和100多個仿敦煌洞窟。在明清一條街內有福隆商號、茂源商行、糧行、藥鋪、馬棚等仿古建築以及人工湖、烽火台、古時塔樓。城內還栽種了許多紅柳、沙早等,一派西部景色。《新龍門客棧》等多部電影以及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敦煌》都是在此完成拍攝的。如果不嫌假的話,在這裡還是能拍出富有西部風情的照片滴,一旦出了這地方,基本上就是一片茫茫戈壁了。11:00,離開影視城,驅車半小時到了玉門關。遠眺玉門關的時候有些失望,心想這個孤零零的沒頂的城樓,怎會是邊塞重關呢?但是當我慢慢地靠近她,近距離地觀察她時,不禁為剛才的念頭羞愧萬分。玉門關位於敦煌城北95公裡,建於西漢時期。關城呈方形,牆體用黃膠夯築而成,故土質堅硬。四周城桓至今保存完好。關城東南無門,開西北兩門。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從馬道可直達牆頂。關城地勢險要,登高遠眺,四周沼澤遍布,蜿蜒的漢長城像一條巨龍爬臥在前沿,緊緊扼住東來西往的關口。上面提到的漢長城是西漢時期,中原王朝為對外抗御匈奴的騷擾,加強邊塞管制,對內安定百姓,鞏固中央集權,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而在經河西走廊的張掖、額濟納奇、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直至敦煌境內築起起的近千公裡的長城。玉門關周圍的漢長城已倒塌,不復存在。但在距離玉門關10分鐘車程的地方能看到漢長城的殘壁,便是我們午飯後去的漢長城遺址。據介紹,敦煌境內現存的的比較完整的漢長城還能見到小峰隧,以及凝結在一起堅如化石的用來點狼煙的積薪。13:00,我們在玉門關景區裡的飯店吃午飯。這頓“中午飯”足足讓我們等了2個半小時,而實際只吃了20分鐘。(這個錯誤的決定,不但花了我們大把的銀子,更重要的是耽擱了行程,直接導致了我們在魔鬼城裡與沙塵暴的正面遭遇。)吃完飯順路去漢長城遺址轉了一圈,已經是下午4點了,接著就趕緊往雅丹國家地質公園而去。雅丹地貌位於玉門關西北部,總面積400多平方公裡。其形狀各異,大小不同,方圓參差,高低錯落。形像有動物,有人物,有塔有廟,有車有船,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與無與倫比。遠古時期,這裡是疏勒河的下游,形成雅丹地貌的膠泥,是一次次洪水之後的積澱,經過若干年的水流衝刷,加之長期的風吹雨淋,才形成了現在的壯觀景像。然而,再過若干年後它將會在風雨中逐漸消失。快接近公園的時候,天氣起變化了,原本晴朗無雲的天空開始變得渾濁,導游帶給我們一個不好的消息:公園裡開始刮沙風了。在本次旅行前,想著西北多風沙,我們在上海就做了充分的准備,帶了非典時期“備戰備荒”多余的口罩,所以開始時並未意識到“沙風”這個詞的份量,反正帶了口罩嘛,正好不浪費。可當我們的車開進景區停妥,車門一打開,大風便夾著砂石便凶猛地撲了進來,給了我們好大一個下馬威。帶著一絲擔憂,我們換乘景區專用車進入地質公園。這時,雖然風很大,但周圍幾百米內的景物還是很清晰的。在第一個景點:金獅迎賓,我們全體下車留影。鏡頭定格,一幫頭發亂蓬蓬、被吹得東倒西歪的“蒙面大俠”的窘態被收入鏡頭。再上車時,風就更大了,能見度也越來越低,司機不得不在一處路兩邊有巨石遮擋的路段停下車,就如同躲在一個橋洞下面,等風沙小些再前進。戴著帽子、頭巾、眼鏡、口罩全副武裝的我們,悶悶地坐在車上,心中祈禱著沙塵暴快快過去,拍不到落日也就罷了,但至少要讓我們進入公園腹地看看吧。可情形絲毫沒有改變,漸漸的,能見度只有10米左右了。車子即使是停著也被風撼得直晃,大風橫吹時,只聽見沙石擊打車窗的劈啪聲不絕於耳,然後就眼睜睜地看著細沙從車窗縫隙裡鑽進來,稀稀索索像撒鹽一樣地落到自己身上,感覺自己就像罐頭裡的魚,正在被撒鹽腌漬。不出10分鐘,靠著車窗的半邊身體,帽子上、衣服的褶皺裡就積了1、2毫米厚的黃沙。在司機的勸說下,我們放棄繼續前進的念頭,回到放映廳看了會兒錄像聊表安慰。“金獅迎賓”成為了我們在雅丹看到的唯一景點。重回到自己的車上往敦煌市區趕的時候,接近晚上6點半了。來時的路已面目全非,原來是漫目戈壁,現在是鋪天蓋地的黃沙飛揚。有一陣子風暴是順著車行方向卷來,從後窗看出去,只見一大團風卷著黃沙在車後10米左右的路面翻滾而來,緊緊地追咬著我們的車子不放,就像災難片裡的鏡頭啊,當時真有點倉皇逃命的味道!聽說敦煌市區下午也開始刮起沙塵暴了,我們開始擔心明天莫高窟的參觀會不會受影響。風暴漸弱,司機開始加速。當我們趕到市區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市區裡大風已停,可是商家店鋪門戶緊閉,到處靜悄悄的,和昨天晚上見到的敦煌判若兩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開門營業的飯店,坐下,長舒一口氣。吃飯的時候,電視新聞播報羅布泊地區一賽車活動中有上海車手失蹤,正在全力搜救。我們下午去的雅丹地質公園就是緊挨著羅布泊的,沙塵暴就是從羅布泊吹來,可想而之,如果在羅布泊遭遇沙塵暴該有多可怕!所幸第二天從新聞中獲悉,失蹤車輛已獲搜救,上海同鄉人員無傷,有驚無險吶!導游曾說:戈壁有兩景,海市蜃樓和龍卷風。今天雖然沒有拍攝到美麗的雅丹落日,但在去玉門關的路上親眼目睹了海市蜃樓,在雅丹又親身經歷了沙塵暴,也算不虛此行啦!:) 2006年5月4日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上午的行程——藝術的殿堂莫高窟千佛洞,下午的行程——美麗的自然景觀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今保存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的多種類型洞窟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1900年,於藏經洞發現西晉至宋代各類文書及繪畫作品5萬余件。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莫高窟北區尚未開放,平時只開放南區8-10個洞窟,今天因為51長假開放了15個洞窟,明天是5月5日農歷4月初八,會再多開放幾個窟。雖然已在出行前看過中央電視台關於敦煌莫高窟的紀錄片,但是,當那綿延幾公裡的洞窟山體進入視野時,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洞窟內精美的壁畫和雕塑,即使我這個外行看來也是那麼美不勝收。聽到壁畫和經卷被西方各國探險家瘋狂掠奪時,真是氣憤又心痛。很多壁畫已經起甲和脫色,負責莫高窟保護、研究的敦煌研究院正在對這些壁畫進行搶救和修復。真希望這些藝術瑰寶永遠鮮亮如初!午飯在七裡鎮一家小飯店吃羊肉。店雖小,卻有許多名人去過,羊肉做得煞是鮮美!待太陽不再那麼猛烈時,我們出發前往鳴沙山。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位於敦煌市城南5公裡,沙泉共處,妙造天成。(景區還包括敦煌民俗博物館。)鳴沙山以沙動成響而得名,東漢稱沙角山,俗名神沙山,近代始稱鳴沙山。她東西長40余公裡,南北寬20余公裡,主峰海拔1715米。據說人乘沙流,有鼓角之聲,輕如絲竹,重若雷鳴。不過我們滑沙的時候似乎沒聽見沙山的什麼響動,只聽見自己哇哇的驚叫聲。:)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古稱沙井又名藥泉,清代始稱月牙泉。她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沙不進泉,水不濁涸。但是由於長年來周圍居民開井打水,月牙泉只剩小小的一汪水潭了。聽導游介紹說,敦煌市近些年來采取了許多措施嚴格控制抽取地下水,希望能夠控制住月牙泉逐漸干涸的狀況。離鳴沙山不遠的地方,有座寺廟——雷音寺,就是西游記裡的小雷音寺。鳴沙山景區游玩一般有兩個選擇,一是騎駱駝,二是駕駛沙地卡丁車或吉普車。到月牙泉,可以乘坐景區電瓶車,也可以騎駱駝到人工湖下,步行過去。要滑沙,可以在後山,也可以在前山月牙泉景區處。鳴沙山的沙子溫暖、柔軟、細膩,黑白金紅蘭不同顏色的沙粒在陽光下絢爛繽紛。騎著駱駝悠悠地行進在鳴沙山上,駝鈴叮當,感覺好美妙!而駝隊投射在沙山上的影子,又成為另一支行進中的隊伍。月牙泉處於3面沙山的懷抱中,清澈寧靜。我們手腳並用,費了很大勁兒爬上月牙泉對面的沙山,對她久久凝望。看完日落滑完沙,已是晚上8點半,來不及吃飯和衝澡,直接趕往柳園火車站。23:29,柳園站T194次火車准點啟動,我們就這樣帶著一身的五色沙,帶著對敦煌的難忘記憶去往下一個城市……(注:若在敦煌若時間寬裕,陽關也值得一去。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5公裡處,建於西漢武帝時期,與玉門關南北相望,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絲綢之路出敦煌分南道和北道,走北道出玉門關,而走南道必經陽關。景區內的陽關博物館於2003年落成開館,坐落在景區墩墩山漢代烽燧北側800米處,占地面積10萬平米,由一群精心構造、錯落有致的仿漢建築組成。館區運用建築、文物陳展、雕塑、壁畫、環藝等多種藝術手法,系統展現兩觀(陽關、玉門關)長城及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揭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除陽關博物館外,景區還包括古董灘(陽關遺址)、唐壽長城(漢龍勒縣)、漢渥窪池、絲路難道等歷史遺跡,以及南湖綠洲、阿爾金雪山、沙漠森林公園等大漠自然景觀。)青海待續



(玉門關遺址)



(寧靜的月牙泉)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