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震撼

作者: renaskyfly

導讀今天是5月18號,世界博物館日。隨著我們國家與世界的距離逐步的縮小,這幾年我明顯感到我們生活中的外來節日越來越多了,譬如世界水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無煙日等等世界的各種名目的節日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好像天天都有名堂,不過這也說明我們和世界越來越融合也變得更加國際化,許多以前不怎麼注意的問題也搬到了台面上被逐漸的重視起來。就說這個世界博物� ...

今天是5月18號,世界博物館日。隨著我們國家與世界的距離逐步的縮小,這幾年我明顯感到我們生活中的外來節日越來越多了,譬如世界水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無煙日等等世界的各種名目的節日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好像天天都有名堂,不過這也說明我們和世界越來越融合也變得更加國際化,許多以前不怎麼注意的問題也搬到了台面上被逐漸的重視起來。就說這個世界博物館日吧,我剛聽到的時候以為它是剛確定的呢,沒想到看宣傳都已經在世界上舉辦了30多屆了。不過在我的印像裡好像我們國家是第一次把它作為節日來宣傳的。今年的這一天全國的好多城市的博物館都舉行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宣傳這個節日,西安市也不例外,開放了十幾家博物館供市民免費參觀。我也有幸再次進入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三次進入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一次是小時候和爸爸奶奶一起去的,記憶當中對博物館的印像只剩下了明亮的休息大廳和對當時來說價格不菲的許多仿制品,由於年齡小對真正的文物的概念幾乎沒有。第二次是去年辦了陝西年票,中間包括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所以有機會在懂得了一定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再次光臨這所集陝西珍貴文物之大成的博物館,然而印像居然也不十分清晰,因為沒有專業講解員的講述,很多都是看了熱鬧,俗話說:懂行的人看門道,不懂的人看熱鬧。這句話到我第三次進入陝西歷史博物館時才有了深刻的體會。許多文物由於不懂它的生產工藝或產生的背景,看似平平常常,但是有資歷的專家一看就知道是來歷不小,一般都是一級或國寶級的。這次我從八點十分進入第一展室到十一點出第四展室,共耗時近4個小時,就是這樣我也不敢說對裡邊館藏的文物有很深的了解,不過對一部分略知一二,下面我就僅以我的行程路線和對一些文物的描述帶大家去領略一下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吧。

該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像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首先進入的是第一展室,它展出了陝西史前及周時期的文物。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藍田猿人頭像,它那深邃的目光凝望著遠方,把我們帶進了陝西的史前時期。藍田猿人生活在秦嶺北廲,時代屬於更新世中期,距今已有115萬年,是目前亞洲北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在大約距今8000年前,先民們開始了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淵源之一。隨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塊大荔人的頭骨化石,它所屬的時代是中更新世末期,距今20多萬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智人化石。這一段時期出現的大多是石器和陶器,利用這些石制的生產生活工具和一些工藝簡單的陶器,我們的先民們開創了陝西燦爛多彩的古代文明。

到了4000多年前開始逐漸出現了一些玉制裝飾品,由此看出我們祖先的生活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為吃穿奔波轉變成為在生活富裕的情況下有了更進一步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這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也有反映,購買金銀首飾等較為貴重的裝飾品也是我們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質量的一個表現。

這裡看到的三件文物分別為馬首刀,蛇首刀和虎羊勺。這裡著重講一下第三件虎羊勺,在勺柄的位置上我們可以看到羊在前,虎在後,這樣的擺列位置說明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就已經知道弱肉強食的道理。

這一件文物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第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它叫饕餮紋四足鬲(烹飪器),為商代時期的文物,出土於陝西城固縣,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個四足鬲。

這是一組西周時期的柞鐘,於1960年於陝西扶風縣齊家村出土。鐘,青銅打擊樂器,分特鐘和編鐘兩種,單獨懸掛的叫“特鐘”,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編鐘”,西周早期一組三枚,以後發展為十幾枚,柞鐘為一組八枚,是迄今為止已發現西周編鐘枚數較多的。鐘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間部分,圓釘主要起調節音律的作用,不過當時的編鐘只能發五種音,即:do re mi so la 沒有fa 和xi ,這也是現在詞語“五音不全”的來歷。

現在來到是第二展室,它展出的是陝西秦漢時期的文物。這裡主要介紹六件文物。

1.蟠紋銅構件,是一種建築材料,那時候人蓋房子不用釘子,所以木頭的固定主要依靠這個構件,蓋房時依據需要做出類似形式的構件。木頭端部設有卡槽,將木頭插進去,這樣在木頭構造轉角處形成保護。

2.兩把秦兵馬俑1號坑裡出土的銅劍。雖然出土時距秦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仍然能劃破五六張紙,其鋒利可見一斑。最令人稱奇的是該銅劍表面鍍著一層金屬,其工藝過程至今是個謎。

3.杜虎符,是一種兵器。該兵器有兩部分組成,一左一右,右半邊為國君掌握,左半邊則在將軍手中,當兩個合二為一時方可調兵遣將。現今詞語“符合”一詞即用其含義。

4.我們見到的第二件國寶級的文物,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塊皇後用的玉璽——“皇後之璽”,據考證是漢代最著名開國皇帝劉邦的皇後呂後之璽,這使得該物尤為珍貴。據說文革期間,江青對此極感興趣,曾把此璽取走私人收藏,文革後費盡周則才取回。該璽采用珍貴的和闐王制成,雖歷經歲月,但玉色仍然晶瑩剔透,但很可惜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實物,只有一張圖片可以讓我們領略到這彌足珍貴寶物的風采。

5.這個看上去像麻布一樣的其實是紙,這是西漢武帝時期的。1957年西安市灞橋鎮漢墓出土,由大麻纖維制造,間或混有少量寧麻,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6.金怪獸。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該動物長著鹿的角,羊的身體,鷹的嘴和兔子的耳朵,是個名副其實的怪獸。

7.孟祀衛鼎(是不是這個名記不大清楚了)。一般欣賞青銅器有三個要點:一看形狀,二看紋飾,三看銘文,也就是著名的鐘鼎文。其中的銘文最為珍貴,陝博裡珍藏的幾件國寶級青銅器其實外形並不突出,都是因為有完整的銘文,因為其附帶的文字記載而成為研究當時歷史背景的最後佐證,而使其變得尤為珍貴,其中銘文最多的就是這個鼎銘文有278字。與此相比,那些以做工精致取勝的青銅器雖然珍貴,但其價值可就不如這些銘文了。

第三展室為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文物展示。有六件文物值得一提。

1.這是一枚北魏時期的孤獨信多面體煤精細印。它由24個面構成,每面都刻有不同的內容適用於不同情況。我覺得比現在的印章考慮的全面的多,實用且方便攜帶。

2.唐三彩。唐朝時期瓷器以唐三彩最為有名,其色彩多樣和工藝精美堪稱經典。其制作流程也是極為復雜和精細,讓人看後嘆為觀止。

3.這件藏品也是極為精細的,不過不大記住它的名字了。姑且叫它金杯吧。精雕細琢人間少有。

4.赤金走龍。這個是我把鏡頭拉近好幾倍照的,可見其精小的程度。上面的龍紋清晰可見,整條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5.這件展品叫舞馬銅壺,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唐玄宗時期養了這樣一群舞馬,“舞馬”顧名思義就是會跳舞的馬,唐玄宗派人特別訓練了一些舞馬,這些馬聽到音樂就會隨之翩翩起舞,每到唐玄宗大壽之日,就會令這些舞馬跳舞助興,當到音樂高潮之時,舞馬便會後腿跪地,頭銜金杯向唐玄宗祝壽。到了安史之亂,這些馬落入了胡人手中,他們看到這些會跳舞的馬認為是不祥之物,便下令全部鞭打致死。從此舞馬便從世上消失了,再也沒有人見過。以前也有文獻記載過關於舞馬的傳說,但是沒有實物證實,直到這件展品的出土證實了舞馬的存在。

6.這幅圖是統萬城遺址,它是建立在沙漠上的唯一幸存的一座城堡。能在幾千年的歲月中巋然不動實屬不易,它的堅固背後也有一段歷史,相傳建城的國君為了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確保城池的耐久,特別組成了一對人馬專門負責檢查城池的堅固性,他們不斷的在已經建好的城池處用矛刺,如果矛能刺入城池土中一寸,就殺掉築城的人,如果刺不進一寸就殺掉這些檢查的人,這根本就是一對矛盾體,但是同時也促使兩方人為了活命一方拼命的築結實,一方拼命的刺。這樣就導致了在一座沙漠中的城堡能夠歷經幾千年的風雨而屹立不倒的結果。

第四展室展出的是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物,這個時期由於西安不再是都城,所以展物也顯得相對薄弱些,不過還是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精品。在這個展室中我們有幸碰到了一位西安理工大學的退休老教授,據他自己介紹已經有80高齡了,然而卻堅持到歷史博物館義務講解,老先生講解的特點是以物代史,講解中不著重展品本身,著重講述展品後面的歷史,穿插各類考古軼事,以及以科學家特有的嚴謹精神,從科技的角度對古文明加以剖析。我非常有幸得以跟著老先生詳細了解了第四展室的展品。這裡也是著重介紹其中的八件。

1.清釉提梁倒灌壺。為北宋時期的藏品。壺的把手和壺身為一體制成,壺身為柿子狀,壺的把手為一條活龍活現的龍的造型,龍頭直伸入柿子蔕中,壺嘴為老虎的形像,大家仔細觀察便可發現老虎的身下還有一只小老虎在吃奶,真是形像又生動。不過最令人關注的還是這個壺的原理,它的進水口是在壺的正下方,出水口在大老虎的嘴中,這樣的構造真是令人稱奇,也不禁好奇它的制作原理,你能想明白嗎?

不知道也無妨,看過圖片後就會有答案了。其實就是利用了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我們看到的小孔實際上是個長長的管子,當水從小孔注入後,壺嘴溢水時表示水滿,這時將壺放正,長的導管將兩側的水相隔,保證了水不會從注水口流出。

2.獸首瑪瑙杯。一看到這件展品我真是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的心靈手巧,工藝精致到了極點。晶瑩剔透的瑪瑙再加上絕美的工藝造型真是令人驚嘆!據說這是用一種產於新疆的玉雕琢而成,世界上還有同類型的十幾件,但是都沒有這件做工這麼完美,所以可以說這是世上的絕無僅有。

3.黑釉碗。這只碗看似普普通通,聽完老先生的講解才知道有大學問,居然是個國寶級的文物。因為這種黑色的瓷器燒制頗有講究,只有當燒制的溫度達到了1100°C時。才可以產生這樣的顏色,但是對於當時的制作工藝條件沒有溫度計可以准確地控制溫度的度數,所以只能靠技藝深厚的工匠憑經驗來斷定,一旦溫度高於或低於1100°C時,燒制的瓷器就報廢了。於是就造成了要出一件這樣顏色的瓷器是難上加難。可能要燒制成百上千個才可以出一個黑釉色的成品。這也是為什麼它能成為國寶級文物的緣故了。

4.祭紅碗。表面光滑如絲,色澤鮮亮,這種工藝是明朝時期發明的,但是後來失傳了,到了清雍正年間大量嘗試最終加入了紅寶石制成了現在的這種祭紅色瓷器。

5.脫胎粉彩碗。兩面均畫有山水畫,制作工藝

6.鬥彩龍鳳呈祥盤。

7.灑藍釉尊。像天空晴朗時的藍色一樣純透。

8.漢白玉佛像。佛的手一般都是一個姿勢,右手自然下垂指地,其意義表明佛的力量均汲取自大地。

9.鎏金彌勒佛。“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

P.S.這裡附帶兩個小知識

(1)饕餮:這個詞在古代的很多祭祀鼎或器具上比較常見。然而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呢?

饕餮(tāotiè): 為龍的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2)釋迦摩尼:為佛教的創始人。他出家前的名字叫悉達多,生活在距今兩千五六百年前,與我國的孔子同時,活了80歲。“釋迦摩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位置在現在的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王族子弟,相傳王後在懷胎時夢見了白像,當時王室的規矩是懷孕的人都必須回娘家待產,在娘家的花園中王後伸手摘花時忽然覺得腹痛難忍,於是從腋下生出了悉達多,他出生時立刻就可以走路,每走一步腳底便有蓮花出現,祥雲相伴。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這種王室奢靡的生活,使他覺得異常的空虛,而且他十分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和種性制度。按照當時的婆羅門法典,人們按種性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婆羅門,即祭司,掌握神權;第二等是剎帝利,即武士,軍事貴族和王族;第三等是吠舍,指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第四等是首陀羅,包括雇佣勞動者,奴隸等。悉達多竭力反對這種神權至上,婆羅門第一的制度,提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張。於是在他29歲那年離家出走,踏上了出家修道之路。經過六年苦行,他終於在一棵菩提樹下修得正果。即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條神聖的真理。

其中“苦諦”是說人生,人間一切都是苦的,人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的煎熬。“集諦”是指明造成人奢望能夠無盡苦惱的原因,是人的欲望。人的物質追求和精神享受,也就是所謂的七情六欲使人們自尋煩惱,制造痛苦,加上不信佛教,不懂道義,就只能深陷苦海,不能自拔。“滅諦”是講結束苦難的方法。佛教把滅看成修行最終目的,是人生的歸宿,理想的境界。人死了就可以脫胎換骨,擺脫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當然這個死不是隨隨便便的完結生命,而要求人在生前的言論,行動,思想都要符合佛教的規定,這樣才能像唐僧一樣修成正果,超凡入聖,即“道諦”。但是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從根本意義上講,是一種腐蝕人們意志的麻醉劑。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