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訪古

作者: (蘋果)

導讀喀什訪古喀什是喀什噶爾的簡稱,位於新疆的西南部,是西域36國的疏勒國,面積16.2萬平方公裡,帕米爾高原橫亙南北,喀喇昆侖山雄峙西南,東部則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喀什是新疆文化的薈萃,建築、巴扎(市場)、古跡、手工藝品、民風等,有著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情,獨特而神秘。難怪人們說,不到喀什等於沒有到過新疆。這裡有中國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 ...

喀什訪古喀什是喀什噶爾的簡稱,位於新疆的西南部,是西域36國的疏勒國,面積16.2萬平方公裡,帕米爾高原橫亙南北,喀喇昆侖山雄峙西南,東部則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喀什是新疆文化的薈萃,建築、巴扎(市場)、古跡、手工藝品、民風等,有著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情,獨特而神秘。難怪人們說,不到喀什等於沒有到過新疆。這裡有中國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有著名的民族大巴扎--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還有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來的老城,而留給我印像很深的,卻是三處古跡。

到喀什,我們首先去拜訪了阿帕霍加墓。古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浩罕村,是一所典型的伊斯蘭教式的古建築群。凡是看過電視片《環珠格格》的人,都不會忘記香妃這個閃光的人物,不僅光彩照人,而且還會招來許多蝴蝶。在阿帕霍加墓,就安葬著香妃,所以當地人也叫“香妃墓”。香妃名叫伊帕爾汗,因身上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又得名“香妃”。香妃26歲進宮,名容妃,深得乾隆得寵愛,在宮裡生活了28年,卒於乾隆53年,死後遺體被運回安葬在這家族的墓地。

香妃陵墓始建於1640年,由門樓、大小禮拜寺、經教堂和主墓室組成。主墓室在陵園的東部,長寬30余米,用土夯成,四角建有高出的圓塔。墓室屋頂呈圓形,圓拱直徑達17米,墓室整個建築沒有任何梁柱。室外用綠色琉璃磚貼面,夾有繪著各種圖案和花紋的黃色、藍色瓷磚,看上去顯得格外富麗堂皇。墓室內築有一米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著整齊的墓丘,墓表砌以白底藍花琉璃磚,潔淨素雅。這個墓內安葬著阿帕霍加家族5代72人。阿帕霍加是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據說香妃是他的外孫女。香妃雖然是皇帝的妃子,但是在家族來講卻算不上什麼,她的墓在墓室的東北角,用金色的緞布蒙著。在平台的前方突出來的地方,還有兩個與家族人員不同的墓,傳說是護送香妃遺體回來的兩位侍者,死後也被安葬在這裡,意思是要繼續伺候香妃。

離開香妃墓,我們來到“盤橐(tuo)城”遺址,相傳是東漢班超任西域都護駐守疏勒時所建的故城遺址,因年代已久,城基已毀,只有部分殘垣斷壁。站在這裡,好像還能聽見2000年前班超西進的故事。

班超是東漢大儒學家班彪之子,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東漢時期,匈奴屢屢侵犯內地,不得安寧。為此,漢明帝采納建議,要發兵西征,平定匈奴。班超當時在官府抄寫文牘,聽到消息後,毅然投筆從戎,加入西征。在第一次與匈奴大軍交戰中,班超表現突出而立功,被令率一支小部隊沿昆侖山北麓西行,招撫西域各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就發生在這次西行之中。班超帶領36名壯士,首先來到鄯善國(今樓蘭),一開始鄯善王接待很周到,可過不久變得十分怠慢。班超憑敏銳的感覺判斷,定是匈奴派來了使節,鄯善王左右不定,心裡動搖了。設了圈套一打聽,果然不假,匈奴派來了130多人的使團。探聽得消息以後,班超召集36名壯士說:假如鄯善王把我們抓起來交給匈奴,我們就無葬身之地了。屬下問怎麼辦,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乘夜色以火攻匈奴使團,他們不知我們的底細,那時一定會驚恐萬分,措手不及,這樣定能一舉殲滅。制服了匈奴使團,鄯善王心驚膽破,這才能扭轉厄運。當夜,在班超的率領下,一舉消滅了匈奴使團。鄯善王深感漢使英勇,只得背離匈奴,歸附漢朝。

班超一路繼續西行,率36人抵達於闐(今和田),收復歸漢,而後到達疏勒,即今天的喀什,用詐降的方法將匈奴設立的疏勒王抓了起來,擁立原疏勒王的侄子為王,受到人們的信任,疏勒也歸附漢朝。他在西域期間,深受當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當漢章帝下詔令漢軍撤出西域時,疏勒舉國恐慌,其都尉拔刀自刎,以死相勸。最後,班超深受感動,最終沒有離開西域。漢永年14年,也就是公元102年,71歲的班超榮歸故裡,他在西域整整度過30個春秋,使西域保持了長期的繁榮和穩定。

今天在盤橐城遺址附近,修建了一所雕塑群,班超的石像已經高高矗立起來,氣勢巍峨,威猛神勇。面前兩側,左右排列著36位壯士的石刻像。那石像各個披盔帶甲,威風凜凜,勇猛無比,在他們身上似乎可以看出當時征戰西域的艱辛,平定匈奴統一國家的壯志。我敬慕那些壯士,也看到他們為祖國統一和安定的獻身精神,其光輝業績永遠照耀人間。

在喀什市中心,還有一座很著名的建築,這就是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公元1018--1085),是11世紀維吾爾族著名學者,他的長詩《福樂智慧》(又譯為《賜予幸福的智慧》)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表達了對當時社會法制、倫理、道德、哲學、治國之道等問題看法,長詩用獨特的眼光看待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詩作哲理深刻,句式優美、韻律嚴謹,是我國維吾爾族文化發展上的一塊豐碑。長詩共13290行,由85章正文和3個附篇組成,世界上已有多種文字出版。這部詩是作者50歲開始創作,寫成於1069-1070年,獻給了當時喀喇王朝國王布格拉汗,布格拉汗特別賜他哈斯·哈吉甫的稱號,意為特別御侍官。

我們瀏覽《福樂智慧》部分詩作,感到親切又有啟迪,他寫到:統治世界,需要有智慧;國君是萬民之主,要賢明警覺,保護百姓;清醒和法制是國家的基石,又是治國的鑰匙和韁繩;願你收斂舌頭,莫損了牙齒,願你語言謹慎,莫出了性命;金銀於人,是貴重之物,清廉自守比金銀更貴重,等等。看過《福樂智慧》,我們馬上聯想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想起《論語》,感到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有許多神通之處,也深切感受到,"它不僅是維吾爾族的寶貴遺產,同樣也是構成祖國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老舍語)文化,已經超越了民族本身。

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盡管地處祖國的西疆邊境附近,同樣也沒能逃脫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人們崇敬他,從心裡記念他,要求重新修復。1987年,在原來的位置又重新修建這所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格的陵墓。

三處古跡,展示了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和各民族文化淵源流長。一個國家,如果各民族之間不能團結在一起,這個國家就要滅亡。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優秀的文化,沒有自己優秀的文化代表,就不能稱其為民族。喀什之行,了解的不僅僅是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還看到維漢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久遠歷史,看到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流長。

(2000年8月17日)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