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悲嘆北邙山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洛陽,一座帝都古城,漢傳佛教的誕生和衍生地。當然,仙家對它也從未放棄。 洛陽市的北郊,橫桓著一座不高、不大的山,既不像陝西的“原”,也不如南方的丘陵。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一塊略高於公路的林地。 但,歷史上它確是一座名山,位列道教第七十福地的北邙山。 傳說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國家圖書館),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巔的翠雲峰,� ...

洛陽,一座帝都古城,漢傳佛教的誕生和衍生地。當然,仙家對它也從未放棄。

洛陽市的北郊,橫桓著一座不高、不大的山,既不像陝西的“原”,也不如南方的丘陵。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一塊略高於公路的林地。

但,歷史上它確是一座名山,位列道教第七十福地的北邙山。

傳說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國家圖書館),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巔的翠雲峰,徹夜砌起太極八卦爐,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之靈性,巧運內外相濟之理,專心精煉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爐時,隨著轟然一聲,只見萬道金光四射,直竄雲霄。老子自嘗一粒,瞬間面露紫氣,脫卻凡骨。於是,老子用仙丹點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遠出函谷關“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這麼誘人,上去看看。

循小路而入,兩眼茫茫:盡是近幾年種的松樹和闊葉樹,大都還未成型,絕無身處森林的感覺。

在一塊頗顯凄涼的台子上,前後散落著幾間陳舊、簡陋、小巧的道院建築。這就是北邙山的翠雲峰?這就是曾經輝煌至極的上清宮?

顧目眺望,翠雲已無。立時,腳下有些沉重。躊躇前行,寬敞的院內立著兩塊小石碑,字跡模糊不清,若似無字碑,或許它對上清宮的歷史也已淡漠。

從兩碑中間穿行,迎面是毫無古樸之氣且矮小的老君殿。凝視堂中嬌小的神像,太上老君可能並不介意自己身處陋室,他一向倡導無為安然處之嘛。繞至殿後,眼界豁然洞開:上清宮原來藏在這。跨入宮門,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其歷史赫然浮現眼前:

唐高宗龍翔二年(公元662年)為鎮鬼消災,特下詔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在北邙山張道陵修真處興建上清宮並設醮行祭。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稱太微宮,奉祀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令人震撼:唐玄宗執政期間,不僅下詔擴建北邙山太微宮並改名為玄元皇帝廟,還命雕塑大師楊惠之為廟裡雕塑了一組精美的道教造像:中立一尊太白石玄元皇帝像,頭戴冕旒,身披袞袍,壯穆神定;左配孔子、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右配唐玄宗自己和當朝宰相李林甫。同時,在宮(天寶元年九月改玄元廟為玄元宮)中設置通玄學(國立道教學院),用十二年時間為唐朝培養了一千三百名高級道教人才。師生通力合作,奉詔繕寫了道藏《三洞瓊綱》五千七百卷。天寶二年三月,改玄元宮為太微宮。天寶八年,玄宗又加封唐高祖為“神堯大聖皇帝”、太宗為“文武大聖皇帝”、高宗為“天皇大聖皇帝”、中宗為“孝和大聖皇帝”、睿宗為“玄貞大聖皇帝”。畫聖吳道子精心繪制“五聖”真容《五聖千官圖》於太微宮大殿壁上,真是“吳帶當風”,滿堂生輝。這座道宮嚴然成了一家皇室宗廟、藝術殿堂,甚至成為朝廷至高無上的榮譽官銜“太微宮使”。

沒想到:宋代皇帝也對上清宮鐘愛有加。宋太祖素慕該宮,親詔改太微宮為上清宮。特別是宋真宗,曾四次駕幸北邙山上清宮。有一次,宋真宗率朝官特幸上清宮,在一壁畫前駐足細瞻,突然驚奇地說:“此乃真先帝也!”言畢,焚香跪拜,凝視長久不舍離去。原來,當時有一青年宗教畫手武宗元,敬佩吳道子的精湛技藝,自己捉筆在上清宮的另一宮壁繪畫了一幅大型神仙群像《三十六天帝》,其中的“赤明和陽天帝”就是暗摹了宋太宗(真宗之父)的肖像。

神奇的是:全真道鼻祖王重陽從陝西啟程赴山東傳道途中,特地攀上北邙山到上清宮瞻仰聖跡,道風飄逸,欣然作《題上清宮壁》詩一首:“丘譚王風捉馬劉,昆侖頂上打玉球,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走出北邙山,王重陽一路乞討到山東。怪巧的是,他先後收度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玉陽、劉處玄等“全真七子”,暗合了詩中玄機。他們在重陽祖師登仙後,紛紛傳道立宗,彪炳全真大旗。

可以想像:當年的上清宮規模宏偉壯麗,宮闕巍峨,台閣雄峙,藝術生花:“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挾太行,跨函谷,山川絢彩,雲日暄明”;“台殿高敞,下瞰伊洛,神仙泥塑之像,皆開元中楊惠之所制,奇巧精麗,見者增敬。壁有吳道子所畫五聖真容,丹青絕妙,古今無比”。可謂“道子畫,惠之塑,寺得僧繇神筆路”。

夢醒:皇真皆作古,宮廟也廢圯。

如今,偌大的一座道觀歷盡千年滄桑,塑畫珍品早已蕩然無存,僅剩破舊的翠雲洞和老君閣可供游人香客參拜。問了問宮中的一位中年道姑,何日可重振?她說:“隨機緣吧。若有興趣,你不妨到下清宮看看”。

經人指點,在小樹林穿行一會就來到下清宮,古稱“青牛觀”。洛陽曾流傳“東有白馬寺,西有青牛觀”。

一眼望去:山門緊湊,青牛鎖關。宮內有小橋溪水,清幽雅致。正北是混元道德洞,內奉太上老君像;西為龍王洞、青牛殿;東有三宮洞。據說,當年老子即隱居此宮養牛、著經。青牛殿下有一洞,相傳是趙匡胤千裡送親娘住過的地方。唐宋時期,曾有六位皇帝臨此宮巡視、封賜、撰碑。嘯聲四起,只見一似瘋似癲的邋遢道人在宮內晃來晃去,口中念念有詞。突然,他走到我身邊哼了幾句。悟了半餉,好像是:不能拍照,千萬別驚動神靈。我只好收起像機,潛心尋覓仙蹤道跡。

下清宮,雖小卻還有點道觀風韻,難怪它自詡“道教之宗,紫氣之源”。

距下清宮不遠處,還有一座清代建造的呂祖廟。依山就勢,紅垣綠槐琉璃房,玲瓏剔透尤仙境。這裡香火頗盛,占蔔者極多。

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喜游中原。一日,發現洛陽瘟疫四漫,城內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驅此疫。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見王母娘娘,想求請她身邊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諭:“什麼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譴。”牡丹仙子感於呂洞賓的至善誠意,便偷偷溜出天宮,在北邙山上空飛撒漫播牡丹種子。王母娘娘知道後,貶她下凡種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加上她時時化作和風細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種子開始出芽、綻花。呂洞賓感恩牡丹仙子的義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個茶庵,宣傳牡丹的德行和牡丹的妙用。沒多久,經牡丹根煎湯灌服,瘟疫盡除。人們為感謝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稱“牡丹山”,並在茶庵處修了一座廟,敬奉仙人呂洞賓。

一段憫緣,成就了洛陽的牡丹王國,也延續了呂祖廟的香火。

游出美麗的神話傳說,走出陋舊的宮觀庵廟,北邙山四周茫茫:午時已過,陽光極力想穿透層層迷霧。

心想:凋零的道教遺跡,呈現著道教的衰微,但是否就永遠的秋涼?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