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道—茅山派

作者: mssjw

導讀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發祥地。上清派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斷吸收其他教派的優點,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茅山道教,成為江南的主要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元代以後,茅山道教歸正一派統領,同時相繼傳入全真道教,茅山又成為道教多派共修共存的福地仙境。據有關史料記載,相傳古代隱居句曲學道修煉最早的是上古高辛氏人展上� ...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發祥地。上清派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斷吸收其他教派的優點,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茅山道教,成為江南的主要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元代以後,茅山道教歸正一派統領,同時相繼傳入全真道教,茅山又成為道教多派共修共存的福地仙境。據有關史料記載,相傳古代隱居句曲學道修煉最早的是上古高辛氏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約4400年,春秋時巴陵侯姜叔茂、燕人郭四朝,亦修道於此,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猶存;此外著名的還有西漢的茅盈、茅固、茅衷和東晉的葛洪等,他們在思想理論、修煉方法、群眾信仰等方面為茅山道教的創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葛 洪在茅山撰著了道教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抱樸子》,提出了“道本儒末”的主張,糅合儒道理論,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民為外,把修道與世事俗務結合起來,忠臣良將,均可得道成仙。倡導“我命在天不在人”,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道士楊羲、許謐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之傳授,著《上清經》、《黃庭經》等,創立了上清派。南朝齊永明十年(492年),道教理論家梁弘景辭官隱居茅山,號“華陽隱居”,吸收儒釋思想,主張道佛兼修,融合上清、靈寶、三皇等經書,整理成上清經典《登真隱訣》、《真誥》,編訂《真靈位業圖》等,使上清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成為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上清派嗣宗師中,高道輩出,隋唐名道臧矜、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皆秉承上清教旨,各有建樹,或為帝王之師,或為士大夫所尚,先後共有8人被尊為國師,斯時,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譽海外,成為江南的道教中心。元大德八年(1304年),茅山道教方歸正一派統領,但其教儀、規範、譜系等仍按上清派傳承。明嘉靖、萬歷年間,北方道教全真龍門派傳入茅山。上清派戒律嚴明,強調倫理綱常,與儒教較為接近,開後世儒道融合之風氣。

茅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無論是在道教理論、哲學、經籍、建築、金石、音樂等方面均留下許多著述和遺跡,不僅是茅山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推動社會進步發展上起過積極的作用,深受海內外學者的矚目。

西方對道教的研究,奠基於本世紀初,自五十年代起,開始有大的發展。法國的宗教社會學派是西方道教研究的主體。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有相當數量的學者從事道教的研究,整體陣容十分強大。因為上清派是道教史上一個很顯要的教派,因而特別受到西方學者的青睞,法國伊莎貝拉· 奧比奈教授對上清派最有研究;美國米切爾·斯特裡克曼教授對上清派的研究亦很有造詣。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