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心-城市印像

作者: 談談笑

導讀(記於2010年1月)想不到什麼好題目,因為布魯塞爾是個比較難定義的城市,不顧畢竟這裡是歐洲的政治中心,歐盟的總部,稱之為心不為過也。 作為比利時首都的這座城市在過去的三天裡,給我的印像是挺復雜的。這個城市的古老和現代統統混雜在一起,而這個城市,也是目前我去過的這些歐洲城市裡,玻璃窗的高樓最多的城市。當然,大部分集中在上城,和政治相關的那� ...

(記於2010年1月)想不到什麼好題目,因為布魯塞爾是個比較難定義的城市,不顧畢竟這裡是歐洲的政治中心,歐盟的總部,稱之為心不為過也。

作為比利時首都的這座城市在過去的三天裡,給我的印像是挺復雜的。這個城市的古老和現代統統混雜在一起,而這個城市,也是目前我去過的這些歐洲城市裡,玻璃窗的高樓最多的城市。當然,大部分集中在上城,和政治相關的那些機構的所在地。

印像一:房地產在金融危機下大概損失嚴重

這樣的印像來自於每天從hostel走去歐盟的各個機構大樓,沿路看到的最多的廣告就是LED-商業房屋的租賃。可見高樓大廈的空置率之高。

印像二:地勢奇怪

去之前查網絡,說布魯塞爾分上城下城,還想像不出這個是怎麼區分的。從歐盟所在走去老城,就很明顯的有感覺了。歐盟所在的東邊一大片直到皇宮和Coudenburg地勢都是比較高的。站在Coudenburg向西望,一片城市在眼底,一根白色的哥特式教堂頂一枝獨秀。而晚上走到不知道是否Palace of Justice的前面,有很奇掛的造型,在藍色燈光下顯得頗詭異。而其附近有個直上直下的電梯,一樓直接從上城到下城。這個電梯頗有觀光電梯的意味,全透明的對著下城。偶再次體會到恐高症的滋味,在短短的幾秒內。

印像三:中國的廣告不少

從Coudenburg一直下樓梯到Place de Lalbertine,面向老城左手邊是一個很大茶樓展館,統統以紅色和黃色的燈籠包裹做成茶樓造型,是中國在這座城市裡的最大的廣告了。除此之外,偶還看到了大型的路牌廣告是中國的,街邊的海報是康熙的像。在hostel的免費拿的資料架上,上海的煙盒子上的美女照做封面的leaflet顯眼得很。雖然這裡展示的在偶看來都是頗有些奇怪的中國印像,但是有就是好的,在這種政治中心,或許曝光度是需要的。

印像四:教堂和town hall的建築特色

Cathedral是晚上去看的,在昏黃的燈光下看上去就像個小積木玩具,但是很漂亮。兩個方形的高鐘樓,和科隆一樣的哥特式,但是因為是白色的,顯得干淨。town hall就在著名的grote markt上,尖頂、雕花、一圈神父人刻都很精美,白色高鐘樓直上雲天。而正對著的museum則是黑色的哥特式,沒有突出的鐘樓,但是一樣漂亮。廣場另一邊建築則是羅馬式的有圓頂在其上,還有很多金飾,還有一邊就和明斯特的那些商人建築很像,當然也像斯德哥爾摩的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學院前的廣場上的建築。就如同學說:歐洲的建築其實也是一大抄嘛!另一棟偶比較喜歡的是Sainte Marie(應該是叫這個名字,沒有湊到門口去看名字,在rue de royale的盡頭),偶喜歡它的圓形拱頂,綠色為底,上面有白色的小星星形狀裝飾。

印像五:Manneken Pis很小

去之前,媽媽給偶做心理建設“那個尿童於連很小的”,於是,偶也沒有怎麼太高的期望值,所以感覺還好。不過,大概沒有國家領導來訪,所以看到的是個光身子沒穿特色服裝的。其實也很好找,在grote markt的town hall和有金飾裝飾的那棟樓之間的那條路直走就看到了,一路有指示牌。而路口還有個金色的臥倒的耶穌(?不確定)。很多人從那裡過都去摸一遍,很多一隊隊的學生也是,於是偶們也學著摸一下。

印像六:買巧克力的只是在老城的有限區域裡開花

之前看網站上說到處都是買巧克力的,可是在那裡的前半時間都沒看到,上城裡就基本沒有賣巧克力的店子,只有老城中心才是到處開花。最有名最貴的那三家就圍著Manneken Pis開著,店子裡都有華裔店員,可見來這裡買巧克力的國人勢力了!每家挑了一些買來嘗了一下,一點不覺得有被吹得那麼好吃,聞名不如一吃。

印像七:交通不咋地

汽車開得挺猛,和阿姆斯特丹有一拼。對路人的忍讓和科隆比起來,那是天上地下。紅綠燈設計那叫一個奇怪,和廣州某些地方有得一拼,行人綠燈的時候還有很多車子在理直氣壯的拐彎。德國把人都教育得保護得太好。

印像八:法語啊法語

首都是個法語區,亦是一個多國語言混雜的地方。英語的地位呢,不算太高。主要是法語、荷蘭語、德語。遲些寫個政治印像談談那些在EU工作的人或許更能體現一點。而在這裡家樂福的勢力就體現出來了,基本我們去的所有超市,無論大小,都是家樂福的旗下。布魯塞爾和科隆也就3小時汽車的路程,可是超市的生態環境可區別太大了。

EU @ Work

對歐盟的運作毫無了解,但是卻也享受著歐盟帶來的好處,比如無國界政策,於是選擇參加EU @ Work的課程。其實最開始看中這門課程,就是對歐洲政治好奇,看到了有訪問歐盟總部的機會,事實證明,這是個很好的了解課程。

教授在歐盟的關系很多,學生也分布各個部門,於是在三天的行程中,就有機會從各個層面聽聽在歐盟不同部門的人的看法和了解他們的工作。每個演講者都很開放,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國家立場和地區立場。那麼復雜的一個政治系統,至今還能好好運作,也是不易。而作為聽眾和交流者的學生,從他們的提問中,偶看到了德國政治學生和中國學生的一些不同。如果在國內,很多時候問題會對著演講者的個人經歷和工作的,而德國學生關心的問題更偏向政治性,更就事論事一些。

訪問的部門和討論的主題有: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 and Turkish accession),Deutscher Bundestag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arliaments after Lisbon),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Das Auslandsstudio des ZDF (Media and the EU),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European Parliam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te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管窺覷豹,對歐盟這個“怪獸”(Dr.Gerhard Stahl,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自己如此形容)的運作,從不同層面也搭起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於加入歐盟

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目前正在談判的土耳其,已經談了很多年。Dr. Michael Rupp(Directorate General for Eduaction and Cultur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認為前途是光明的、短期內是沒法實現的(很政治性的腔調)。事實上,在土耳其的談判中,歐盟是加了很多的條款和障礙的,和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加入歐盟的時候比起來。而之所以如此做,在於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加入的時候,歐盟更多依賴其國家政府對歐盟的承諾,在內部改革、經濟、人權等各方面的承諾。只是歐盟內部後來發現依賴承諾是不夠的,這些國家在加入歐盟以後,對內部的改進就緩下來了,沒有按歐盟的要求做出努力(回科隆後,偶問lucy捷克加入歐盟前後的不同和變化,她說沒有任何不同)。因此,在土耳其的談判過程裡,歐盟就慎之又慎。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導致土耳其談判進展緩慢。比如,在歐盟內部,來自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的演講者談到土耳其問題時提了一句:歐盟已經有27個國家,已經很多,不在乎也不需要更多。當然,還有土耳其內部的宗教政治問題、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問題、其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問題(特別是希腊)、它對塞浦路斯的承認問題。太多的差異,都需要時間解決。

總體而言,加入歐盟其實和加入任何一個組織的流程都差不多,無非都是有一個標准衡量體系(對歐盟是以Copenhagen Criteria為基礎的),對潛在成員,按照標准體系有很多項細則,按細則screening,有差異的就要改進以期符合各類標准細則,同時新加入的元素有benchmarking。每年、每兩年各有不同的報告,指出潛在成員國的進展情況。某些方面達到要求了,就可以就那些方面先開始談判。不停的循環、改進、談判,最終的結果就是達成某種戰略合作。目前就土耳其而言,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一些歐盟的工作人員看來,較容易的做法其實是雙方高層面的進行戰略合作。

關於國家議會/國會在歐盟的代表

布魯塞爾的各類機構代表是非常多的。每個國家的政府自不用說,各國議會/國會也有自己的代表處在歐盟。對德國而言,國會在歐盟的代表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不用等政府通知國會歐盟的一些政策,而是事先知情。這點很重要,因為國會是監督政府工作的。早知情意味著可以早些通知政府就某些方面做出准備。一位同學在聽了德國國會在布魯塞爾的代表的介紹後說:“這不是間諜麼?”,偶得說就算是也是明諜。當然,沒有人把這看做間諜工作,這只是一個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而已。而這類代表的最終工作目的是在歐盟任何新立法出台之前就了解到信息並通過政府或其他途徑對新立法進行影響,當然,是要對該國有正面作用的影響,並盡量避免任何負面影響。德國國會的代表很自豪於自己的工作,其他國家的同行總是很羨慕她,因為其他國家的同行獲得的信息不及她們的信息量的5%。她也不否認信息也可能出錯,因此她指出寫信息報告需要非常謹慎,因為任何錯誤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至於信息的來源,在布魯塞爾這樣一個勢力角力的地方,廣交朋友是非常必須的,此外一些游說的集團和各類機構都有潛力獲得很多有用信息。

歐盟的外交政策

偶並沒有趁這個機會問詢歐盟對中國的政策,盡管有兩位演講者分別來自Council和Parliament的外交政策相關部門。外交對歐盟來說,是個必須的事情,但是從他們的口中,這個並不應該是他們的重點,至少來自Council的Dr. Bruno Scholl(Assistant to the Director General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mmittee)個人認為歐盟的作用是把歐盟做好,至於外交則只是一種姿態。特別是當世界某些地方發生某些事情,歐盟一定會發表statement,但發表不代表他們真的想管或者怎樣,只是代表他們的一種關切而已。從這個方面看,或許歐盟和美國的不同在於美國是真的采取行動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而歐盟做得更軟一些。

由於架構的重復,歐盟這段時間正在改組,正是一團亂的時候。至於外交,以後應該是主要有個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負責。

歐盟的外交政策和各個國家的,自然有些不同,利益不同。不過,矛盾並不激化,也不會放在台面上。特別是歐盟的一些小國家,在歐盟看來,他們是沒有外交政策的,只有和幾個鄰國的關系政策而已。

媒體在歐盟

媒體在歐盟就是一種互惠互助的合作關系。歐盟每天都有媒體見面會在中午召開,通報一些情況。歐盟各個部門也都有自己的發言人。至於媒體自然是廣交朋友,以期獲得更多消息渠道。歐盟的信息其實是豐富的,只是媒體要取舍進行報道。

其他層面的政府勢力

一開始,偶感到奇怪:為什麼科隆所在的北威州(NRW)也要在布魯塞爾設個辦事處,還有雇員29人?後來才發現這其實是常態。他們代表的是州層面的利益。在Dr.Gerhard Stahl管理的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裡,有300多個成員(成員數量每國不得超過24個)。之所以有這樣的機構存在實在是因為很多region比成員國都大,代表的人民更多。Regions的成員是經常合作的,畢竟在不同國家裡會有同樣的功能中心存在,比如內河港口、工業中心。這些功能中心合起來為自己的區域爭取利益,也是應該的。因為國家政府的代表機構只會從整體國家看問題,至於區域的利益關注自然不如區域本身清楚和多。比如NRW的代表處的功能就很多,像偶們這種大學的學習他們提供幾堂課的場地。最主要的是政治經濟上的功能,比如寫一些白皮書、舉行一些和州利益相關的研討會和debate,邀請歐盟的人來訪問並為NRW做些游說工作,與歐盟的其他部門聯系合作如parliament,commission,council。在Mr Hans Stein(Director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te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to the European Union)看來,parliament是歐盟裡面最開放和最容易合作的部門。

政策的誕生

歐盟的政策起草多由Commission。其中的工作人員認為Commission是必須要獨立於各國政府存在的,因為考慮的是歐盟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某國的。

歐盟的政策一般是由某個成員國先提出設想,然後Commission會據此撰寫一個green paper,考慮為什麼要這個政策、其重要性如何、影響將如何等等。green paper會放在網站上公開給各個團體進行評論,然後會出一個white paper提交parliament和council,同時出台一個action plan,這樣council知道如何政策出台後會如何運行。parliament和council通過後,又交由commission執行,最後成員國或許會將該政策整合進自己的政策裡。就像之前老師講過,德國這些年裡的新的立法,85%都是來自歐盟。

如果NGO這樣的團體要影響歐盟的政策,主要有兩個渠道。第一個自然是通過游說集團(說起來,lobbying是這三天聽到的最多的詞了)。第二個渠道更正式些,可通過stakeholders platform。在Commission裡有專人負責stakeholders的關系。NGO可以通過這個platform提交撰寫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也可以通過參加專為stakeholders舉辦的會議施加影響(比如三月就將有這樣的會議)。


精選遊記: 布魯塞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