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印像

作者: gexida

導讀婺源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處於皖、浙、贛三省交界。古屬安徽欽州,是徽州六縣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此深得徽州文化真傳的田園風光幾近天然,有“婺源歸來不看村”,“中國最美的鄉村”之譽。那些隱在碧水青山之間的古村落常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美景,那“茂林修竹映村廊,飛禽走獸相對鳴”的畫面更是攝影家樂於光顧的地方。我幾次與它失之交臂,� ...

婺源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處於皖、浙、贛三省交界。古屬安徽欽州,是徽州六縣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此深得徽州文化真傳的田園風光幾近天然,有“婺源歸來不看村”,“中國最美的鄉村”之譽。那些隱在碧水青山之間的古村落常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美景,那“茂林修竹映村廊,飛禽走獸相對鳴”的畫面更是攝影家樂於光顧的地方。我幾次與它失之交臂,這次發心專程去婺源游覽就是衝著這些美譽去的。

從上海乘火車到衢州,然後乘下午2點的長途班車,5點前就可到達婺源縣城紫陽鎮。

婺源的游覽路線主要分為北線、東線和西線。其中西線的主要景點“鴛鴦湖”適合在秋冬季節前去游覽,因為只有在那時才可能看到成群的鴛鴦嬉戲,所以我這次游覽的是北線和東線。婺源的景點比較分散,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較遠,很適合自駕游,但對於我們這樣的背包族來說就比較麻煩,要特別注意通往各景點的農村公交車的班次和時間。一般要遵循先遠後近的原則,因為那些距離縣城較遠的景點的農村公交車每天的班次有限,萬一誤了班次就很可能會造成回不了縣城的尷尬。更要注意的是通往各景點的農村公交車都是在“北站”始發的,不是在婺源新客站,只有外省市的長途客車在新客站始發的。“北站”距離婺源新客站有三四站公交車的路程,沒有顯著的標志,深藏在一個市場的背面。一個人地生疏的外鄉客很不容易找,好在婺源人大多都是知道的,多向當地人打聽一下就行了。

早晨第一班開往北線景點大鄣山臥龍谷的農村公交車是7點從“北站”出發的,每天有三班車往返於景點與縣城。臥龍谷距離縣城有40公裡左右,要行駛1個小時左右,票價16元。

大鄣山屬黃山余脈,是江西和安徽的界山,也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而臥龍谷是新開發大鄣山的一處峽谷景點。游人沿著山澗拾階而上,一路上林木蒼翠,奇石崢嶸,景色不俗。山中多瀑布,形態各異,飛龍吐玉,深潭連環。其中有一座被稱為“鷹面猴石”的巨石粗看什麼也不像,細細品味,從那石頭的紋理中間可以清楚地看出那猴子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無不絲絲入扣,倒有幾分逼真(見圖一)。還有一棵叫做“幼像樹”的樹的確長得與小像很神似,有人還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條帶有小鈴鐺的紅圍巾,十分有趣(見圖二)。有很多游客走到半山腰的鄉村水電站就往回走了,其實繞過水電站繼續向上攀登,沿著楓香木棧道走一刻鐘左右就能到達景點的最高點,即“大龍瀑”和“白龍瀑”,前者瀑布不大,遠看像條飄逸的棉紗線,後者氣勢較大,瀑布從數十米高的山巔轟然而下,被下面的巨石阻擋,跌為兩截,噴珠濺玉,煞是好看。下山的路應該可以走峽谷的另一面,不過目前正在修索道,那條下山的路不讓游客走,就只好原路返回了。大鄣山臥龍谷的景色總的來說還算不錯,不過這種風格的景色與很多地方極為類似,如浙江臨安的天目石谷、安吉的浙北大峽谷等,少有令人眼睛一亮的特色,這不能不使人感到些許遺憾。也許我們來得太早了,只有少數幾叢映山紅稀稀拉拉地點綴在山坡上,要是五月初再來這裡的時候,山坡上一定是姹紫嫣紅,那將又是另一種風光了。







游覽臥龍谷大約需要三個小時左右,下山後可搭乘中午12點的農村公交返回,途經清華鎮時可下車去參觀“彩虹橋”。臥龍谷距離彩虹橋有17公裡左右,票價是11元。縣城與清華鎮之間的班車就比較多了,所以不用特別擔心回不了縣城。

彩虹橋離農村公交下車處還有一段距離,要穿過小鎮拐一個彎才能看到彩虹橋的大門。中國人對廊橋的關注恐怕是從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廊橋遺夢”的熱演開始的,正是那座令人陶醉的曼迪遜廊橋的特殊氛圍和主人公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之間的凄美的婚外戀故事引起國人對散落在南方古村落廊橋的關注。眼前這座彩虹橋建於南宋(1137年),長一百四十米(見圖三)。據傳是和尚化緣籌款後建造的,在橋的中央還有一個神龕,除了供奉著治理洪水的大禹外,還供奉著化緣籌款的和尚胡濟祥和造橋工匠胡永班。正因為化緣不易,資金有限,又是建造在偏僻小村,該橋做工粗糙,不精細,沒有雕梁畫棟的裝飾,只求厚實,耐用,是完全順理成章的。可在某些文人的筆下被譽為“體現了古人的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與延續的哲學思想”,真是王婆賣瓜,自誇自擂,何患無辭。要是真的是雕梁畫棟,將又會說是“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了!不過該橋的橋墩的設計和建造很符合科學原理:橋建在最寬的河面上,這樣流速最緩,對橋衝擊力最小;橋墩設計成半船形,可以分解洪水的衝擊力;橋墩之間的距離,是根據河床的流速設定的,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於泄洪,並在橋下游三十米的地方,建了一石壩,抬高了水位,緩解洪水的流速,保護了古橋。橋的兩岸是清華村和畢家墩村,兩村依山傍水。西岸是通往饒州府的古驛道,上游是筆架山。過橋後向右有一條小路,盡頭有座徽派的袖珍小廟,廟雖小,但四大金剛,彌勒佛,大雄寶殿等倒也一應俱全,令人不解的是廟中還建有一般道觀裡才會有的財神殿,可見“孔方兄”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





接著搭乘農村公交車到思溪、延村去游覽。思溪、延村距離彩虹橋約有10公裡左右,票價5元。到了公裡邊的路口還要走近2公裡的路才能到達村口。

思溪和延村相距1華裡,仿佛是一對姐妹村。思溪村建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延村以商賈聞名,據介紹這兩個村裡還保留有許多清代的古建築,還有少量的明代建築。恕我孤陋寡聞,對古建築的知識不多,我看真正的古建築不多,基本上都翻建過的,與當地常見的村莊也沒有什麼兩樣,看不出有什麼稀奇的東西。唯有村中一口古井,透著幾分古意;還參觀了一座當時徽商的住宅叫“振源堂”的,進門小小一個天井,四周的梁上的木雕很精美細致,花草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不過年代長遠,有些已經損壞了。裡面還住有人家,不可能登堂入室細細觀賞,也只能走馬看花,匆匆一掠而已。當我沿著青石板路返回的時候,不禁自問:這樣來回走兩三公裡的路是否值得?憑心而論,如果對古建築不是非常感興趣,或者不想對此做深入的研究,不來思溪延村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遺憾。

思溪延村距離縣城約14公裡,從這裡返回縣城的班車很多,回縣城比較方便。票價5元。

第二天游覽東線景點。清晨7點不到就可以從北站搭乘農村公交去江嶺,江嶺距離縣城也有近40公裡,也要行駛近一個小時,車票20元。縣城來往於江嶺的農村公交車的班次比較多。

江嶺位於婺源縣東北部,是春天看菜花的最佳地點。上山時可沿著徽饒古驛道而上,這條驛道是古時光從徽州府到饒州府的必經之路,曾經有多少出外求學趕考的學子和外出經商的商人從此風塵僕僕地走過。一路上,梯田如鏈似帶,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梯田上殘存的水面上映著藍天和古樹;梯田下面,山谷的樹叢裡現出民居那粉牆黛瓦的一角,分外美麗,這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見圖四)。特別是從江嶺山坡上的幾個觀景台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青山,構成了一副極美的畫卷。可惜的是我們來得太晚了,油菜花的盛開期已經過了,山坡上只剩下星星點點的油菜花在微風中搖曳,已經看不到漫山遍野的成片的金黃色的壯麗景色了,只有在山頂上尚有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總算稍微飽了片刻眼福(見圖五)。盡管來得不是當口,但只要能俯瞰這些古樹、河流和梯田,遠眺粉牆黛瓦隱掩在黃花綠樹之間,時而有陣陣雲霧飄來,也感到不虛此行了。







要看金黃的大片油菜花的最好時期是在清明時節,可那時正值清明長假,婺源游人如織,人滿為患。據開農村公交的司機告訴我,清明正日那天,各種旅游大巴、私家車把不寬的村道堵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連綿竟達數公裡之長。游客被堵在旅游大巴裡動彈不得,不得已只能棄車長途跋涉六七公裡,步行走到景區。到了景區人頭攢動,擁擠不堪,只見人而不見景,無不叫苦連天,懊悔不迭。所以奉勸各位以後千萬別在長假期間來湊這個熱鬧。

下一個景點是江灣古鎮,距離江嶺有十幾公裡,票價13元。

江灣古村初建於唐朝,以後就發展成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塞,成為婺源的東大門。歷史上好像先後孕育過一些名人。現在的主要景點是蕭江家祠的“永思堂”,一個最近新修的假古董。據說北宋年間蕭江的第八世祖江敵遷此,子孫繁衍成巨族。祠堂對面新修了一座戲台,這些假古董乏善可陳。曾幾何這些祠堂作為封建宗族壓迫人民,實行封建禮教的標志而統統屬於打倒摧毀之列的,而今天又作為古董重新建造起來,尋根問祖的風氣又逐漸盛行,不能不令人感嘆萬分,驚嘆世事輪回之快,真是六十年河西,六十年河東,此一時也非彼一時,不禁唏噓。

汪口是我們這次婺源行的最後第二個景點。該村距離江灣有7公裡左右,票價3元。

汪口村給我的印像不錯。汪口村古稱永川,明清時期,是徽州與饒州重要水上交通的物資集散地,這裡的商業十分繁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船運如梭,是當時徽州東南部與婺源東北鄉的區域商業中心和重要的水運商埠。光陰荏苒,曾經的繁華早已遠去,只留下古樸的青石板的街道、布滿青苔的巷口,依稀可辨的埠頭和散落在十八條古巷中的眾多官第、商宅、民居和書屋等各類古建築供人憑吊。這裡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所以還保留著一個俞氏宗祠,是真正的古董(見圖六)。走進祠堂,四周的棟梁上的木雕十分精美細巧,刻的都是戲劇裡的人物場景,人物花草都十分逼真,保存完好,想當初是何等的雍容華貴,令人想起紅樓夢裡的一句“蛛絲兒結滿雕梁”的詞句來,仿佛隔世。牆中央還掛著兩幅俞氏祖先的畫像,男的紫蟒加身,女的鳳冠霞帔,都正襟危坐。出祠堂過橋,沿著河對岸的小山坡走,起起伏伏,透過茂密的樹枝的間隙,隔江觀看對岸的層層疊疊的粉牆黛瓦,錯落有致的民居,別有一番韻味。河裡不時劃過一條條竹筏,輕輕地滑過綠油油的河面,留下一片白色的河水的漣漪,非常漂亮(見圖七)。







汪口村給我留下好印像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相比之下,汪口村的游人要少一些,要安靜一些。近幾年來婺源大力發展旅游,名聲大噪,大批游人紛至沓來,把有限的旅游資源消耗殆盡了。可以說婺源的旅游已經是過度開發,以至於濫俗,這種過度開發無疑對其本身是致命的。試想一下,當你漫步在古樸的青石板上,細細地品味著散發著歷史積澱的古建築,猛地遇到一撥又一撥拿著電喇叭的導游們,領著一幫子人,嘰裡呱啦地大聲嚷嚷,指手畫腳地亂指一通,你還有追古思今的游興嗎?有時我看到那麼許多的游客在導游們的驅趕下像趕鴨子似的從這個景點匆匆到那個景點,個個像漏網之魚,一種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好可憐哦!真不知道花了錢,耗了精氣神,來旅游一次,除了得到了“到此一游”的標簽以外還得到了什麼。是神經的放松?是體力的休息?是知識的增加還是得到文化的熏陶?只有天知道。現在不是提倡“人與自然的親近”和“天人合一”的和諧嗎?那麼如何使人的肉體和精神和大自然親近,如何調用人的一切感官,特別是用心去體會“天人合一”的和諧是每一個旅游者所必須思考的課題。

最後一個也是離縣城最近的一個景點,那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李坑。離縣城只有13公裡,離汪口只有7公裡。從這裡到汪口和返回縣城的車票都是5元。

李坑村內的人家都是沿溪而居,有石質的,木質的和磚造的各種小橋數十座,式樣各異,韻味也不同。其間青石板道縱橫,明清古建築遍布,是可以細細玩味的地方,但是可能離縣城太近了,旅游開發得比較早,人滿為患,嘈雜不堪,已完全失去了往日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閑,寧靜致遠的意境,是一處一進村就想落荒而逃的地方。

兩天的浮光掠影式婺源之游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如果要問我對婺源總的印像如何我覺得很難啟齒。老實說這次我覺得不如想像中的好,對於“婺源歸來不看村”的說法名不副實,冠以“中國最美的鄉村”的頭銜也有失偏頗。不過我想婺源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它值得你用心去細細品味,只有這樣她才會毫無保留地綻放出自己的美麗。要是在春雨綿綿的季節裡,百無聊賴的你泡上一壺濃濃的雨前茶,坐在臨街的茶樓上,仔細打量著街上偶然匆匆而過的路人,你會感到她的閑情逸致麼?要是在月色如洗的仲秋之夜,你靠在廊橋的欄杆上,看著那泛著月光的河水款款地向前流去,你會覺得她的嫵媚麼?在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盛開的春季裡或者在紅葉漫山遍野的深秋,你會被她艷麗的色彩震撼麼?

回來以後我一直在躬身自問:我還會再去嗎?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有機會能去那裡的偏僻的小山村和那些“藏在深閨未露面”的山窩裡轉一轉,用心去發現一個未被包裝過的原生態的婺源,去真正感受那裡的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