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游中國》之(九)甘肅篇——《千裡河西走廊-武威張掖》

作者: 鶴舞飛揚的齊齊哈爾

導讀2007年4月26日上午,《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座談會在甘肅省旅游局大會議室隆重召開。甘肅省旅游局黃周會局長親自主持,幾十位甘肅省文化、旅游界的專家學者和旅行社、旅游景區等企業負責人濟濟一堂,針對絲綢之路文化挖掘、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整合、旅游問題破解等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讓項目組一方面對甘肅旅游有了一個全局的了解,另� ...

2007年4月26日上午,《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座談會在甘肅省旅游局大會議室隆重召開。甘肅省旅游局黃周會局長親自主持,幾十位甘肅省文化、旅游界的專家學者和旅行社、旅游景區等企業負責人濟濟一堂,針對絲綢之路文化挖掘、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整合、旅游問題破解等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讓項目組一方面對甘肅旅游有了一個全局的了解,另一方面對絲綢之路旅游發展有了一個更深入的思考。黃局長最後總結發言,希望項目組在甘肅省多呆幾天,盡可能多考察甘肅各地的旅游資源,多增加感性認識與實地感受,為編制《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奠定考察基礎,在規劃中多突出絲綢之路甘肅段。同時,特別交代郝處長和李處長一定要陪同好,讓項目組深度考察好甘肅旅游。

中午,黃局長親自做東,在酒店最好的包廂裡設宴,為項目組西行考察送行。午宴後,郝處李處帶領考察組驅車向西,沿著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開始千裡河西走廊的考察。

翻越河西走廊門戶——烏鞘嶺

中巴車開出蘭州市區,地勢漸行漸高。經過永登縣,進入天祝藏族自治縣,312國道邊的綠樹逐漸被灌木和草甸取代。當汽車翻越著名的烏鞘嶺時,馬路邊的山坡上竟然鋪了一層薄薄的白雪,成群的白犛牛正在山坡雪地上覓食。拿出海拔表一看,海拔已經接近3000米,足足比蘭州高出了1500多米。郝處介紹,烏鞘嶺平均海拔在2500-3500米之間,擁有獨特的區域小氣候,蘭州晴天這裡可能下雨甚至下雪,史書記載烏鞘嶺曾有“炎天飛雪”奇觀。由於烏鞘嶺以西是河西走廊,烏鞘嶺以東是金城蘭州,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故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

翻過烏鞘嶺,真正的河西走廊到了。眼前是一片窄處僅寬數公裡、寬處有上百公裡的狹長平地,平地北面和南面各有一道山脈,山頂上都是皚皚的白雪,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李處介紹,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都是取道河西走廊西去。

在千裡河西走廊上,分布著著名的河西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我們的考察之旅將依次探訪河西四郡。

出土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武威

沿著橫貫河西走廊的312國道飛速奔馳,經過古浪縣,很快到達了武威市涼州區。武威,古稱涼州,是河西四郡的第一郡。

看到武威市區不時掠過的“涼州”區字眼,腦海中自然浮現出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著名邊塞詩《涼州詞*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500年前的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在哀怨中透出悲壯慷慨之氣。和平年代的武威,利用祁連山的雪水和河西走廊獨特的陽光土壤,大範圍繁育種植優質葡萄,成為了河西走廊著名的“葡萄酒城”。

中巴車直接開到了武威市旅游局辦公樓,武威市旅游局李局長已經在門口等候考察組。稍事寒暄,李局長開車在前面帶路,中巴車緊隨其後,車隊一行直接前往武威市郊的天梯山石窟考察。之後,駕車前往武威市區的文廟考察。走進文廟大門,首先看到院子中央矗立著孔子塑像,孔子塑像形態與山東曲阜孔廟的孔子塑像幾乎一樣,大小也不相上下。走進文廟殿,牆壁上掛滿了紅色的小小祈願牌,祈願牌上大多寫著“高考成功”、“金榜題名”等美好祝願,想必都是當地學生年年前來祈願累積起來的。在這個當年遠離中原文明的地方,竟然冒出了這樣一座規模不小的文廟,而且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不能不讓人嘆服文化的力量。

下午5點時分,考察組來到今天考察的最後一站——雷台漢墓景區。走進漢代建築風格的雷台大門,第一眼就看見一匹與真馬一般大小的銅奔馬“飛馳”在院中: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著一只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飛鳥,全身的著力點都集中在飛行的鳥背上,形成了一種極富感染力的騰飛之勢。銅奔馬不僅構思奇特、造型優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學平衡原理,完美地實現了運動速度與整體平衡相統一。這,就是著名的“馬踏飛燕”——中國旅游標志LOGO。

“馬踏飛燕”,是我攻讀旅游專業第一天就認識的LOGO。在每一本旅游專業教材的封面,都有“馬踏飛燕”這個中國旅游標志LOGO。此外,“馬踏飛燕”又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標志雕塑,隨著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城市入選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我經常在很多城市的入口區域或中心廣場看到它。從認識它第一天一直到現在,這個LOGO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想不到會在武威見到中國旅游的“根”,驚喜中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雷台漢墓景區負責人熱情上來迎接,向我們介紹馬踏飛燕的傳奇發現故事:1969年9月22日,武威市某農業生產隊的隊長,為了推進戰備工程的進行,“深挖洞廣積糧”,指揮生產隊員將高台上“雷祖觀”拆除,,結果一挖挖到了漢墓,在漢墓中挖出文物231件,古錢幣兩萬多枚,銅奔馬便隱匿其中,市裡的文物干部將出土文物上交甘肅省博物館。兩年後的1971年,著名文化大師郭沫若先生在陪同外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驚喜發現銅奔馬,欣然為其題名“馬踏飛燕”。1983年10月5日,“馬踏飛燕”在參選的萬件中國文物角逐中一馬當先,正式成為了中國旅游的標志。2000年,在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世界旅游標志”評選活動中,中國的馬踏飛燕與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名列三甲。

在負責人帶領下,考察組鑽進了雷台漢墓實地考察。在手電筒的光照下,幾千年前的漢代壁畫依然顏色鮮艷栩栩如生,而漢墓雞蛋形狀的穹頂設計,讓每塊漢磚都受力均勻,致使這座漢墓歷兩千年不塌。如此巧奪天工的結構工藝,不禁讓今人嘖嘖稱奇之時心生敬佩。

寺大佛大殿大的張掖大佛寺

2007年4月27日,一早起來,李局長帶領我們參觀武威市區的鳩摩羅什寺。來到鳩摩羅什寺門口,發現工人們正在忙著修建大殿和配殿。殿後有一座塔風塵滿面,無聲訴說著寺廟的悠久歷史。李局長介紹,鳩摩羅什是距今1600年前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一生翻譯經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被稱為譯經泰鬥。他所譯的經、律、論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語趣,因此在佛學界廣泛流傳經久不衰。佛教界最著名的《金剛般若波若蜜經》,就是由鳩摩羅什翻譯的,其中最知名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偈子簡雅優美,帶著看破一切的淡然智慧,被稱為“六如偈”,金庸在《天龍八部》裡將其概括為“一夢如是”。此外,今天廣為流傳的“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想入非非”、“粉身碎骨”、“回光返照”、“火坑”、“煩惱”、“苦海”、“魔鬼”、“世界”、“未來”、“心田”、“愛河”等都是由鳩摩羅什通過音譯和意譯創造的。

武威鳩摩羅什寺是鳩摩羅什祖師初入內地譯經弘法演教之所,當時高僧雲集,四方信徒,絡繹不絕。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圓寂,荼毗後奉羅什祖師生前遺願,舌舍利奉歸武威羅什寺修塔供養,即現存寺內的鳩摩羅什祖師舌舍利塔。不過,鳩摩羅什寺多劫多難,歷史上屢次被毀,甚至於至殿宇僧舍無一幸存,似乎暗合鳩摩羅什跌宕起伏的人生。

參觀完鳩摩羅什寺,我們與李局長握手告別,繼續沿著312國道西行。

車行不到1個多小時,我們就到達了張掖市區。張掖古名甘州,是河西四郡之一,與武威市區叫“涼州區”一樣,武威市區也保留使用古名“甘州區”。當我們的中巴車抵達張掖市旅游局辦公大樓時,局長已經在辦公樓門口迎接。在旅游局會議室喝茶休息片刻,我們在旅游局局長帶領下直奔張掖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角,是歷史文化名城張掖的重要地標。我們在大佛寺門口下車,首先看到大佛寺正門兩邊的楹聯:“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步行穿過牌坊式山門,只見古樹參天、古建林立,不愧是“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步行穿過廣場來到大佛寺正殿。這是一座重檐歇山頂的兩層樓,外形呈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根據中國傳統建築規制,這是一座等級很高的佛教建築。輕輕走進主殿,一眼看見殿內橫臥的釋迦牟尼像。臥佛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側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鬥大“卐”字符號。佛像兩側是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南北兩側是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群像。臥佛造像精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臥佛的長度是我前所未見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

“為什麼會在張掖修建這麼大的臥佛呢?”我好奇的問陪同的局長。局長回答:“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根據寺內的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時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循聲掘地三四尺,發現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為了供奉碧玉臥佛,就建起了這座坐東面西的佛殿,並泥塑了一座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長4米、腳長5.2米的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因為寺大、佛大、殿大,當地都稱其為臥佛寺或大佛寺,久而久之,寺廟名稱也就改為了大佛寺,沿用至今。

參觀完主殿,我們來到正殿後面的藏經閣。在藏經閣內醒目處,我們有幸看到了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負責人介紹,這是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由明英宗皇帝朱祁鎮頒賜給大佛寺。在藏經閣的一角,我還發現了神秘的“貝葉經”,就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上面的梵文文字齊整,可惜我一個也看不懂,不知道裡面蘊藏了什麼千古秘密。

除了臥佛和金經,大佛寺還出了幾位影響世界的大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在大佛寺留居一年之久。













精選遊記: 武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