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別契卡”

作者: 盒飯5塊

導讀1999年8月,南崗區奮鬥街道辦事處確定了中和街上的三座基本保持舊貌又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俄式建築,拆除了周邊私建濫建的房子及雜亂無章的棚廈,在後街為居民統一修建新板棚77個。然後,在寬闊的房前空地上修建街心花園,還建造了兩個小涼亭和一處天鵝狀的街頭裝飾。當時,我曾以《露出容顏的老房子》為題撰文贊美這一舉措(見本刊1999年8月31日)。其中的110號舊宅 ...

1999年8月,南崗區奮鬥街道辦事處確定了中和街上的三座基本保持舊貌又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俄式建築,拆除了周邊私建濫建的房子及雜亂無章的棚廈,在後街為居民統一修建新板棚77個。然後,在寬闊的房前空地上修建街心花園,還建造了兩個小涼亭和一處天鵝狀的街頭裝飾。當時,我曾以《露出容顏的老房子》為題撰文贊美這一舉措(見本刊1999年8月31日)。其中的110號舊宅是板夾泥俄式民居,當年這種住宅曾遍布哈爾濱的馬家溝、沙曼屯、偏臉子等地區。如今在城市改造中已大部分被拆除,剩下的猶如鳳毛麟角。這座老房子在整修後,乳黃色的牆襯著棕紅色的鐵皮房頂和雕工精美的棕紅色的木質門廊、木質護窗板,向人們展示著訴說著哈爾濱的歷史。而屋內設在房角的一座從地面一直通向天棚的圓柱形爐子直徑近一米,能同時為三個房間取暖,鑄鐵爐門上還有狗拉雪橇的圖案,狗正奔跑的動勢在那簡單的線條裡刻畫得惟妙惟肖。這座房子的居民告訴我,俄羅斯人住在這裡時,每到冬天會塞上滿滿一爐木柴,燒一次火能熱一個星期。與我同來的澳大利亞籍俄僑朋友尼古拉·扎伊卡激動地說:“對,這是我們的爐子,叫‘別契卡’(πeчka)!” 當年的俄式民居有用這種爐子取暖的,也有用火牆取暖的。而隨著老房子的大面積消失,“πeчka”也不見蹤影,這一個便成珍品。後來,尼古拉·扎伊卡還特意帶著他的妻子瑪莎來看望這座老房子和老爐子,像是看望自己的親人一般。我也不知多少次陪著國內外來哈的朋友到這裡探望,他們都說:“哈爾濱還保護了這麼珍貴的旅游資源,真有眼光!”

這樣的房子怎麼會拆呢?我疑惑著,還是在當天下午趕到現場。不想,這座老房子已被拆掉一半,美麗的門廊和窗飾已變成堆在街邊的木料。“別契卡”孤零零地戳在豁牙露齒的房框裡,有著精美圖案的爐門已被拆掉。我帶著憎惡走向一個民工:“你們是哪兒的?這座爐子你們打算怎麼處理?”他說:“俺們是阿城的,是拆遷隊包給俺們的活兒。這爐子能咋辦?運到俺們那疙瘩賣了唄!”

哈爾濱的一段歷史見證,就這麼稀裡糊塗地賣廢鐵了!

我在1999年8月的那篇文章中曾經這樣贊美和企盼過:“奮鬥街道辦事處在有意識地保護文化保護美的同時,亦為本街區乃至這個城市保護了旅游資源,也就是經濟資源。但願這樣的辦事處以及比辦事處級別高一些的單位一天天多起來。”這當真是痴人說夢。我已經不知多少次面對著正在被拆除的老建築的殘骸流淚,可如今我頂著烈日站在暑熱蒸騰的小街上,看著我心愛的老房子被肢解,一滴眼淚也沒有,只覺得心冰冷冰冷的。

找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果然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要在這裡蓋住宅樓,人家自然有經過審批的合法手續。然而,最後的“別契卡”就這樣在開發商鼓起的腰包後面悄悄消失了。


精選遊記: 哈爾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