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的名字多

作者: skaiter

導讀成都最早的名字叫“蜀王城”。從古蜀國的出土文物考究,成都北門的文 殊院一帶,可能是古代蜀國蜀王城的中心區。在北較場五擔山,有蜀王妃的墓 塚、石鏡和王女墓;在西北橋、羅家碾、百花潭附近,也先後發現不少古蜀國 的墓群。在羊子山土台發掘的城牆,高約10米,說明蜀王城城池的規模不小。 到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改蜀國為郡,由郡守張若和張儀指揮建築“ ...

成都最早的名字叫“蜀王城”。從古蜀國的出土文物考究,成都北門的文

殊院一帶,可能是古代蜀國蜀王城的中心區。在北較場五擔山,有蜀王妃的墓

塚、石鏡和王女墓;在西北橋、羅家碾、百花潭附近,也先後發現不少古蜀國

的墓群。在羊子山土台發掘的城牆,高約10米,說明蜀王城城池的規模不小。

到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改蜀國為郡,由郡守張若和張儀指揮建築“秦城”。

城圍6公裡,城牆高七丈(古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六尺多).城下修有倉庫,城

牆上有觀察哨所、垛樓和碉樓,城內修了街道和官府衙門。整個秦城由太城和

少城兩部分組成。

秦城又叫“龜城".傳說張儀指揮修城牆屢垮,後發現一烏龜繞城而行,便按

其足跡修築,果然牢固,因此叫龜城。

到漢代,在成都織錦業最休中的地方設置官署,任命錦官,修築了“錦官

城”。據東晉李膺《益州記》載:“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水南岸,昔蜀

時故錦官處也,號錦裡,城墉猶在。”推想其城舊址,很可能就在現在的百花

潭花園一帶。又因唐、宋詩從多以“錦江”、“錦城”作為成都的像征,所以

成都又有“錦城”的稱呼。

到漢末至蜀漢時期,在錦官城的西面修建了“車官城”,是車官衙門的所

在地。當時鹽、鐵、蜀錦等生產都具有相當規模,成都是西南地區物資集散地

和交通樞紐,靠車馬運輸同外地交流,設車官統一管理車輛的制造、修理和調

配使用,修建的車官城也就因此得名。

在唐代,由西川節度使高駢主持修建的城叫“羅城”。於唐僖宗乾符三年

(公元876年)開始擴建,城牆周長12.5公裡,高達二丈六尺,共有10道城門. 城

牆上面有樓、櫓、廊、廡5600多間,是規模較大的一次擴建。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西川節度副使孟知詳想割據四川稱霸一方,

在羅城外修建了一座“羊馬城”。城周長21公裡,高一丈七尺,牆基寬二丈二尺,

共有9道城門。因打仗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肉食,糧食充足而肉食不易征集,所以

修築著馬城用來飼養牛羊馬匹。

公元934年,孟知詳稱後蜀皇帝,不久病死,由第三子孟昶繼但。孟昶喜愛

芙蓉花,動用大批人力,在成都城牆上下遍種芙蓉。每到芙蓉化開季節,紅芙

蓉、白芙蓉、醉芙蓉、五色芙蓉等競相美稱。至今成都人對芙蓉花仍懷有深厚

的感情,依然稱成都為“芙蓉城”或“蓉城”。

明代洪武十一年,由蜀郡指揮使趙清等在蜀城基礎上擴建了“明城”,城

牆都加高八尺,周長近15公裡,有5道城門,在明末時毀於戰火。

康熙年間,四川巡撫在明城廢墟上重建了“清城”,城牆高三丈,寬一丈

八尺,周長6公裡長;城區面積南北長35公裡長,東西寬45公裡多。 在城

西南角隔出一座給八旗官兵及家屬居住的“滿城”,城周長2公裡多,有5道城

門,其範圍約在如今的西大街、八寶街、東奪根街、君平街、包家巷的區域內。

辛亥革命後,滿城被稱為“少城”。

據說:“成都”這名字的來源,是在早期開發建設城市時,“一年而所居

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發展速度下而取名為“成都”的。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