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西域行之吐魯番

作者: 貓貓^ō^

導讀吐魯番是個好地方,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不對,在火車上,列車員大姐就已經給我們洗了一遍腦子,葡萄節要8月25號才開哦,現在去葡萄可都沒熟呢。看我們一臉郁悶,大姐告訴我們哈密瓜已經快熟了,總算緩解了我們的心情。 我們到的日子也特別,並沒有想像中的炎熱,甚至還飄起了小雨花,這可是難得啊。行程排得滿滿的,高昌故城是我們的第一站。 車還沒停穩,一群維� ...

吐魯番是個好地方,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不對,在火車上,列車員大姐就已經給我們洗了一遍腦子,葡萄節要8月25號才開哦,現在去葡萄可都沒熟呢。看我們一臉郁悶,大姐告訴我們哈密瓜已經快熟了,總算緩解了我們的心情。

我們到的日子也特別,並沒有想像中的炎熱,甚至還飄起了小雨花,這可是難得啊。行程排得滿滿的,高昌故城是我們的第一站。

車還沒停穩,一群維族小姑娘就圍了上來,紛紛推銷手上的鈴鐺,實在是做工太次,不想買。跟著團友等著導游買票的當間,一個年齡稍大的小姑娘拉拉我的衣服,用生硬的漢語問:

“你們從哪裡來”

“上海啊”

“阿姨你好漂亮哦”

“……,你也很漂亮”

說著她就塞了個小鈴鐺給我,“阿姨,送給你”,哎呀,無功不受祿,雖然被她大誇一通,可咱也有自知之明不是,“不能要,怎麼能要你們東西呢”想退還給她,卻死活不肯。這時,她拎起手中大串的鈴鐺,“阿姨,要麼,五塊錢一串”,終於明白了,這個小鈴鐺你是還不掉了。眼看著團友走進景區,心裡有點發急,“等我出來再買好嗎?”小姑娘同意了,

“你出來一定要買我的”

“沒問題”

好不容易脫了身,進入一個簡陋的大門,裡面就是曾經的高昌故城,對它的了解也不多,聽導游講解的也多半忘記了。只記得遍地的黃土,還有用黃土壘成的類似於窯洞的房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據導游言,進去到底有3公裡,可以乘坐這裡的毛驢車,每人自費20元,不過坐的人並不多,滿目的創痍,提不起我們太大的興趣,倒是當地的游客很捧場,擠了滿滿當當幾大車,浩浩蕩蕩地進發了。我們拿著相機,隨處游蕩,不時爬上爬下地拍上幾張。漸漸地,千篇一律的景色看了也無味了,提前走出了景區大門。

出門並沒有看到剛才兜售鈴鐺的小姑娘,心中卻有了些不安,我可不喜歡做不守信用的人,雖然這個信用要我花錢買我並未看中的東西。稍稍等了片刻,其他的團友還沒有出來,我們就在周圍的小商鋪逛了起來,心中其實也有等等那個小姑娘的意思。果然,一大幫外地游客過去以後,她們又重新出現了,這回我想好了,買她一串鈴鐺,馬上回車上明哲保身。說做就做,有點自投羅網的意思,我跑到她跟前,順利地買到了一串,做工雖然不講究,但她幾個鈴鐺都是銅制的,聲音倒還不錯,“當當當”有股西域駝鈴的味道,哈哈,自我安慰一下。(也怕她糾纏,事先准備好了5元零錢,萬一她說找不開,讓我多買幾串,豈不更冤)。

坐到車上,路邊有賣烤羊肉串和馕的,只見老板模樣的人不止一次地往羊肉上撒調料,估計味道很地道,不時他還會把馕蓋在羊肉串上面,或者拿著馕蹭蹭羊肉串,估計是把油給吸進去吧,有本地人買,也有外地游客去買,呵呵,我們就看個熱鬧了……

去高昌的路上經過了火焰山,對,就是那個著名的西游記的火焰山,近觀的感覺實在有些失望。進去參觀的時候,還在下雨,在紀念碑刻的地方也有和駱駝合影的地方,可是經過鳴沙山的一番親密接觸後,這裡的駱駝都不進我們法眼了。有意思的是,這裡有個列入吉尼斯記錄的溫度計,像個孫猴子的金箍棒,上面顯示的溫度只要24℃,這可不是這裡正常的溫度啊。據說火焰山這裡平時能有47℃的溫度,地表溫度能到到87℃,整個山脈就像被老君爐的碎片烤著的那種。正說著,雨越下越大,連司機大哥也說好多年沒見那麼大的雨了,我們也只能匆匆拍了照片,抱頭返回了。

下午安排了葡萄溝,由於我們都有心理准備,所以沒有看到大串的葡萄也沒有太大的失望。進溝要收門票,導游帶我們進去走了一圈,就帶到了某某人家中進行“家訪”,可以免費品嘗瓜果和葡萄干,和美麗的維族姑娘跳舞,最後,重點的就是葡萄干的大買賣了。從30元/公斤到60元/公斤不等,幾乎人人手中都有收獲,回到車上,自我安慰,這個東西好,比商店裡買的干淨多了。(心裡不住嘀咕,真是一群人來瘋,被斬得血淋淋了,還不自知)

說起蘇公塔,我們並不熟悉,大家也只記得這裡是新疆第二個女子可以進入的清真寺,第一個當然就是位於喀什地區的全國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信教的人會在這裡每天禱告5次,以示虔誠。塔本身並不大,也不很高,但上面以磚塊堆砌成的漂亮紋飾,說明了它的尊貴之處。寺院中央有一天窗,透下的日光照見了地上信徒們做禱告的毯子,沒有人,只有導游的聲音輕輕地回蕩在空氣中。沒到新疆,不知道坎兒井是什麼,既然號稱我國古代三大偉大工程之一,與萬裡長城並列,豈能隨便錯過。自己也說不清楚, 還是來看一段介紹吧:坎兒井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鬥爭中,為適應干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以吐魯番盆地最多,達1200多條,總長約5000多千米。坎兒井可與長城、運河並稱我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是我國極端干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可稱得上是中國的“干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魯番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彙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離僅60公裡,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是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積水潭)四部分組成。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為有了這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引自亞克西新疆旅游探險網一路感慨萬千,回程途中,我們又看到了現代人類的偉大工程——吐魯番的風力發電站,從原先的13根發展到現在的300多根,實在不容易,情不自禁拿出相機一頓猛拍。路邊有停靠的地方,跳下車來,風吹著臉兒,很大,但不狂放,白色的高大的風車映襯著晚霞,天高地遠,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啊。於是,我們迎著晚霞,結束了這忙碌而又收獲頗多的一天。



(高昌故城)



(葡萄溝的葡萄青了)



(蘇公塔)



(風力發電站)


精選遊記: 吐魯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