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怒江大峽谷(三)

作者: 往往

導讀神秘的怒江大峽谷(三)丙中洛、石門關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丙中洛這個名字的時侯,我的心中就充滿了對它的向往,一個神秘莫測的世外桃源。丙中洛在哪裡?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查了許多資料也不得要領。丙中洛實在太難找了,她真是養在深山人未識呀。到了以後我才知道,她處在怒江大峽谷的最北端,怒江沿江公路的盡頭。離貢山縣城40多公裡。即使是雲南當地人也少有 ...

神秘的怒江大峽谷(三)丙中洛、石門關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丙中洛這個名字的時侯,我的心中就充滿了對它的向往,一個神秘莫測的世外桃源。丙中洛在哪裡?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查了許多資料也不得要領。丙中洛實在太難找了,她真是養在深山人未識呀。到了以後我才知道,她處在怒江大峽谷的最北端,怒江沿江公路的盡頭。離貢山縣城40多公裡。即使是雲南當地人也少有人去。不過現在似乎去的人多了些,我們在沿路就看到不少開往丙中洛的長途車。其實丙中洛距以觀看梅裡雪山出名的德欽很近,只是丙中洛在梅裡雪山的另一面,中間沒有公路可走,只有高聳入雲的雪山和一瀉千裡,波濤滾滾的怒江和瀾滄江。但中間有一條翻山小路,在網上曾經看到有人走過這條路。據說翻山需要1-2天,對體力要求很高,還必須請向導,翻山之路人跡罕至但風景絕美。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1900-1954)193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作者留給世人一個夢幻般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SHANGRILA)。當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時,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小說中所描寫的香格裡拉,是一個各種信仰和平共存,四處遍布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和儒教祠堂的神秘地方。這裡的人們奉行適度的原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種適度的原則,即使對待歡樂也不例外。那裡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那裡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知足、寧靜、和諧等,是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小說並明確香格裡拉在藏區。雖然中甸縣已被雲南省命名為香格裡拉縣,但怒江州及貢山縣的專家認為怒江峽谷最北端的丙中洛才是真正的香格裡拉。我不知所能道應該如何定義香格裡拉,但以後的旅途卻讓我真實感受了丙中洛應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說丙中洛是怒江大峽谷中最美麗的地方一點不誇張。從這裡往北只有人馬驛道通往西藏的察隅了。這裡“雪山環抱,江河為池”,地處中緬印和滇藏交彙區域,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結合部,東有橫斷山脈海拔5000多米的響朗腊卡山和碧羅雪山,西有喜馬拉雅山的延伸山脈高黎貢山,北有石門雄關,南有貢當險岸和日當坡,縱橫交錯,層層疊疊,把丙中洛嬰兒似地抱在懷裡。在丙中洛周圍,有十座有名有姓的神山,人們在神的護佑下和諧地生活。這裡的人“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路邊分肉,見者有份。”人稱丙中洛是沒有被現代文明所影響的,純樸自然的一塊淨土。也許由於來旅游的人多了,加上電視在這裡已經很普遍,沿途走都能看到放置在地上的大鍋,據說都是政府救濟和社會贊助的,所以一下子拉近了這裡和內地的距離,少數民族漢化的很厲害。但無論如何無法改變他們那種自然生存的習慣,順其自然、聽天由命還是他們生活的准則。

遠遠望去,丙中洛真是一塊神仙寶地,這裡地勢平緩,視野開闊。公路下邊的梯田,起伏有致,四周雲霧飄渺,像圍在神山頸項上的白色紗巾,綠色的群山背後,是白雪蓋頂的雪山,說它是世外桃源還不夠貼切,這裡也許就是天堂。車到了怒江第一灣,居高臨下,藍色彩帶一樣的怒江在這裡彎成馬蹄形狀,美的讓人心醉。怒江發源於西藏那曲,全長1400多公裡,流經貢山獨龍族自治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時,由於王箐大懸岩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但流出300余米後,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擋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因而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大的半圓形大灣,故稱為怒江“第一灣”。從公路上俯瞰下去,半圓的怒江,水勢溫柔婉轉,平緩碧綠,像鑲嵌在大地上的綠色的翡翠。桃花島靜臥在彼岸,薺麥青青,彼黍離離,灰黑的瓦舍一筆抹過,宛如被水霧暈開的淡彩,且不忘點染一痕裊裊炊煙。這裡風光綺麗,是三面環水的半島狀小平原。聽導游說,小平原原是桃花盛開的地方,三、四月份,島上一片粉紅,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挑花源呢。美麗的風光吸引了周圍十裡八村的人,每到農閑季節或民族節假日,三五成群的人便到這裡泛舟過溜,對歌起舞,有情的戀人則潛入沿江兩岸的密林中互訴衷腸。這裡堪稱峽谷桃源,處處是田園美景。難怪怒江人稱它是峽谷的一顆綠色寶石。丙中洛為高原台地,有怒族、藏族、傈僳族群居,更有趣的是人們各自信仰自己的宗教,有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是“三教並存”之地,且各教派並不排斥,一直和諧相處。這裡喇嘛教寺院有普化寺、飛來寺、婁扯寺、香巴拉宮,巴瑪拉宮、福祿拉宮等,天主教有青拉桶教堂、捧當教堂、仲底教堂、白漢洛教堂等;基督教如普格勒山教堂等。還有當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和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融為一體的民間宗教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有什麼地方能像這裡當得起香格裡拉這四個字呢!我們的第一站是去著名的喇嘛寺--普化寺,山路崎嶇,坑窪不平,因為山泉衝擊,地面積水後有的地方還有一層薄冰,汽車一會兒陷入泥潭,一會兒又入跌入深溝。幸虧司機技術好。否則我們早就掉到山澗中了。最後我們還是決定掉頭了,為看個寺廟冒這麼大風險有點不值。我們於是驅車來到重丁村,也就是網上經常介紹的丁大媽所在的村子。這裡有一個著名的天主教堂--重丁教堂。1904年,法國的傳教士任安守歷經千難萬險從四川阿壩州的康定來到怒江傳教,任安守是法國天主教司鐸,在中國的偏遠之地傳教40年,被羅馬教廷冊封為聖徒。其傳奇故事至今流傳在三江地區的教民中。這個數十年如一日在異國傳播信仰的傳教士,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多少次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人已經無從知道其細節。在著名的茨中教堂、重丁教堂和白漢洛教堂,都留下了他傳教的足跡。1937年他長眠此地,如今他的孤墳位於丙中洛村重丁教堂的參天大樹下,成為當地一個特殊的景觀。現在的重丁教堂重建於1996年,原教堂規模宏大,可惜毀於“文革”。

我們去時因為不是他們作禮拜的時間,所以大門緊鎖。好在導游小李熟悉這裡的情況,去找了丁大媽。原來鑰匙在丁大媽手中。一會兒,一個身著藏族服飾的矮小老婦人來開了門。早就聽導游說,現在丁大媽家發了,卻不講究經營理念,有點見人就宰的意思。具體怎樣無從知道,但她的確對人很冷淡,可能因為我們沒有住在她家,開門也似乎不大情願。這裡各少數民族共存,僅丁大媽家就有5 個民族,據說她本人是藏族,她丈夫是傈僳族,她的三個女婿分屬三個不同民族。可見這裡民族之多,且又和諧共處。在這樣一個原始的村落中,白色的帶有十字架的小教堂顯得很特別。站在傳教士的墓前,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獻身精神,當時這裡沒有大路通到外邊,生活閉塞艱苦,而為了傳播宗教的火種,那些外國傳教士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如此偏僻的小村莊,忍受的不僅是生活的艱苦,更有與世隔絕的精神空虛。但是為了信仰,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生命和一腔鮮血“拯救”了許多可憐的人和他們的靈魂。種下的火種卻世世代代蔓延了下來,直到現在,很小的孩子也會念誦禱告詞和唱聖歌呢。這裡許多人胸前掛著耶酥十字架,同時別著一枚毛主席像章。他們說,瑪利亞生下我們,毛主席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每天黃昏的晚禱,都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感受,山谷裡有章有法的頌歌聲此起彼伏,動人心弦,從遠處聽來,男女合聲由遠及近,能分出五個聲部.其所唱得四聲部無伴奏合唱被人們稱為天籟之音,像天使在歌唱,令人震撼。我們是後來在其他地方欣賞了這動聽的祈禱聲。從重丁村出來,我們就驅車去了石門關。丙中洛至大峽谷“石門關”有7公裡路,那裡是怒江在雲南境內的“源頭”,出了“石門關”,再過去就是西藏自治區了。怒江石門關其實是一個峽口,兩座絕壁直插入江中,如刀劈斧削的堅實大門,最窄處僅二十余米,怒江到了這裡,江水好像被什麼東西給卡住了似的,奪路而出,在這裡拐了一個小彎後再往丙中洛流去。據說從前兩岸居民往來,必須等到怒江水退潮時從沙灘走過,因為兩岸的峭壁根本無法立足,也無法固定溜索。從山崖上望過去,“石門關”不但是一道氣勢磅礡的大石門,而且也像一道大石閘,十分壯觀。“石門關”兩岸山勢奇絕,連綿不斷,左右的山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態,兩岸對立著奇怪的岩石,特別是到了關口,江身窄且左右的山岩筆直的像刀削的一樣,形成一道天然的巨型“石門”,“石門關”由此得名。江邊的土路蜿蜒向前,左側是懸崖峭壁,右側就是滾滾的江水,一匹馱滿了日常用品的馬匹緩緩向北走去,跟在它們後邊走,聽著馬蹄踏在土路上的噠噠聲,你會幻想著自己回到了古代,你就是在“茶馬古道”跋涉的馱隊成員。幾千年來,人們就是靠了馬幫和人背,開通了這條通往西藏高原的古道。我們走在這條路上,前面汽車已經無法通行,心裡有一種的莫名的激動。不知道是為我們走在了茶馬古道上而驕傲,還是因石門這座茶馬古道上的天塹的壯觀興奮不已。導游告訴我們再往前走就是五裡村了,據說那個並不通車的小村莊竟然有許多歐式房屋建築,我想那一定是歐洲的傳教士為當地人設計的房屋式樣,我們又一次對傳教士在這僻遠山村的巨大影響而贊嘆。我們沿著江邊的路向北走,一是為了真實的走在茶馬古道上,二是要走到江邊,與怒江水做個最親密的接觸。從石門關向前一裡地,怒江在這兒拐了個彎,踏上怒江邊的大石頭,我接近了怒江,伸手觸摸這一直無法與之親近的江水,江水是涼的,衝擊著我腳下的石頭。只見石門關西岸石門驛道穿岩破壁,古道依舊。石門關上游河道彎曲,峽谷林茂,江水平緩。下游東岸百余米高岩壁及群山圍合,連接丙中洛壩子,江水環繞著肥田沃土,處處田園風光,堪稱峽谷桃源。這飛奔的江水,就這樣世世代代養育了大江兩岸的生命,太應該為它唱上一首贊歌了。可惜我不是詩人,無法表達這種發自內心的對它的贊美呢。一個十來雖的男孩子遠遠走來,身著藍色的校服,一看就是內地扶貧時發給他的,雖說峽谷中氣候比較暖和,但也只有幾度,我們始終穿著棉衣,可孩子光腳穿了一雙拖鞋,導游與之攀談,說是從第一灣走來看朋友,十幾裡山路對他來說竟完全不在話下。對我們這些脫離了自然生存環境的城裡人也只能對此大為感嘆了。



(怒江邊的茶馬古道)



(怒江第一灣)



(丁大媽和重丁教堂)



(桃花島)


精選遊記: 瀘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