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緬的史迪威公路

作者: 61216883

導讀“史迪威”標識的絕不僅是一條公路,更是一條生命線。既然是生命之路,注定要用血肉之軀鋪墊 最近戰爭、軍事題材的片子很火啊,先是“士兵突擊”燒了軍事題材的第一把火,緊接著“集結號”又加了一把火,弄得對戰爭年代的東西特感興趣,找了不少抗日戰爭時候的片子、資料來看,就發現了“史迪威公路”這條挺有意思的路線,越了解越覺得吸引人,一方面是因為地� ...

“史迪威”標識的絕不僅是一條公路,更是一條生命線。既然是生命之路,注定要用血肉之軀鋪墊 最近戰爭、軍事題材的片子很火啊,先是“士兵突擊”燒了軍事題材的第一把火,緊接著“集結號”又加了一把火,弄得對戰爭年代的東西特感興趣,找了不少抗日戰爭時候的片子、資料來看,就發現了“史迪威公路”這條挺有意思的路線,越了解越覺得吸引人,一方面是因為地理環境特別,另一方面,也是最吸引的,是那個風譎雲詭的戰爭年代,以及和這條路線有關的人事。

具體的我後面介紹,貌似這條線知道的人真的不多,有感興趣的,或者有所了解的,都進來聊聊。

先給大家上圖,史迪威公路貫穿中印緬,從大理一直到印度的雷多,中間經過緬甸。



(圖片)



(圖片2)

後面是從網上找到的關於“史迪威公路”的簡略資料,讀來已經足夠讓人驚心動魄了!

從1942年1月到3月,為了增援在緬甸被日軍圍困的英國軍隊,避免中國西南通道被掐斷的命運,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然出境之初,遠征軍打過令盟軍刮目相看的勝仗,也遭遇連串的失利。結果,十萬大軍倉皇退入被稱為鬼門關的“野人山”,半數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化為再也走不出熱帶雨林的冤魂。 失利後的中國遠征軍殘余大部退入印度,後改編為中國駐印軍。中國西南的陸路生命線被切斷,也由此才有了駝峰航線的悲壯故事。

然而“駝峰航線”是空運航線,不但運輸物資有限,運行成本也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國人史迪威別無選擇,只能謀劃從印度經過緬甸北部修建一條到達中國的公路,重新建立起陸上運輸線。 為了這條生命線能夠修通,重組的中國遠征軍西出雲南,中國駐印軍則從印度進入緬北,由此出現了戰爭史上罕見的路修到何處仗就打到何處的情況。 早在1941年日軍開始威脅滇緬公路(從雲南經緬甸仰光出海)的時候,美國陸軍就曾派遣一位工程師約翰·奧斯蘭實地考察研從印度經緬北到達中國的修建公路的可能性。如今史迪威將軍必須解決當初令奧斯蘭非常頭疼的問題:穿越曾令數萬中國遠征軍喪命的原始叢林。 施工的過程異常艱苦,一般來說,先由中國工兵在叢林中開路,美軍緊跟其後,探索出一段道路後由空中力量至少開拓出30米寬的道路,然後再由工兵們將道路延長10~15英裡。另外還有專門的部隊負責修建橋梁。根據後來的統計,整個修路過程中,工兵們共搬運了1350萬立方碼的土方、138.3萬立方碼的沙子,修建了700座橋梁,包括戰爭中修建的最長的浮橋(1180英尺)。 這條當時被稱為雷多(印度起始點)的公路修建耗資1億4891萬美元,有2000余名工兵犧牲在這條公路上。公路修成後升任少將的劉易斯·皮克說:“這是美軍自戰爭以來所嘗試的最為艱苦的一項工程。” 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與此同時,工兵部隊也完成了雷多公路與滇緬公路的連接,自此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 中印緬公路打通時,一位駐印軍隨軍記者隨開往昆明的車隊采訪。臨行前,他去看望駐印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將軍,問有什麼東西需要帶回。 孫立人回答,看看昆明市上有沒有賣冥鈔的,記者有些詫然,孫立人苦笑:“並不是我迷信,只是我實在不知道如何表達我對為了這場勝利而戰死在外國荒山密林中的那些忠魂的哀思……” 此後不久,蔣介石為了紀念史迪威將軍的貢獻,建議將這條重慶“中央政府”接受抗戰物資補給的唯一國際通道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精選遊記: 保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