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15宜昌、新三峽、重慶游記(一)----宜昌三游洞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長江發源青藏高原,流經十多個省市地區,分上,中,下三段,長6千多公裡,注入東海。上流多高原、高山,落差較大,水流湍急,多峽谷,最著名是三峽。三峽是長江一頭扎進大巴山山脈,在萬千山中尋路突圍而出形成的。這一段河道習慣稱為峽江,得天獨厚,是長江著名的“黃金水道”,自古就集風光,人文,歷史一身;西起白帝城,東至南津關,全長192公裡,也就是常� ...

長江發源青藏高原,流經十多個省市地區,分上,中,下三段,長6千多公裡,注入東海。上流多高原、高山,落差較大,水流湍急,多峽谷,最著名是三峽。三峽是長江一頭扎進大巴山山脈,在萬千山中尋路突圍而出形成的。這一段河道習慣稱為峽江,得天獨厚,是長江著名的“黃金水道”,自古就集風光,人文,歷史一身;西起白帝城,東至南津關,全長192公裡,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長江三峽,各具特色,各顯奇妙: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險,共同構成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記得兒時,學堂裡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起長江三峽的宏偉、秀麗、險峻,當時我就想等長大了,一定要到長江三峽去看看。大學畢業工作後,在1996年有機會去了重慶,回來時候特地選擇乘長江輪船,終於有幸一睹長江三峽真容。想像中的長江,應是雄渾壯美;想像中的三峽,應是驚濤駭浪,卷千堆雪的;游三峽,像是在了卻許久以來的夙願,盡管行程緊,但卻無論如何不肯放棄。初見長江,盡管早已耳聞長江嚴重污染,但卻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黃濁至此,真是有了心痛的感覺,一直坐在甲板上,悶悶不樂。所有讀過的有關長江的詩中都不離“碧水”,而今青山尚還可覓,可碧水大概得到源頭方可尋,長江成了大型垃圾填埋場。說實在的,見到了這樣的長江,真有欲淚沾裳的感覺了。轉眼間十二年光陰過去,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蓄水,原先的景致已經有了變化,雖然那時的三峽,讓我失望得記憶都有些模糊了,然而坐在船尾看著長江三峽的夕陽西下,殘霞如血的壯美景像似乎作為長江的榮耀定格在了我心中,對老三峽的懷念和新三峽的好奇始終圍繞著我。今年4月底,隨著年假制度的推廣實行,讓我得以能自己安排調配時間,在4月底訂好了在5月15號開始的新三峽之旅。誰知好事多磨,5月12號的突發事件,讓我產生了取消此次旅行的想法,但是和旅行社交涉的結果是不能取消預訂,經過考慮最後還是在忐忑中開始了這次旅行,和上次從重慶順流而下相反,這次是從宜昌逆流而上。2008年5月15日 周四 上海-宜昌搭乘東航的MU5459班機至宜昌,到宜昌已經將近下午4點了。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鐘神秀在西陵”,有雄偉的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橫鎖長江,還因其另有387個水電站而被人們譽為“三峽明珠,世界電都”。西陵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和夷陵長江大橋等三座現代化的大橋將宜昌的南北兩岸緊緊地連在一起,天塹變成了通途。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三游洞。三游洞位於長江三峽東口,西陵山北峰懸崖絕壁上,系石灰岩溶洞,它的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5億至6億年。現存洞內外的詩文摩崕、碑刻,數以百計;名家書法楷、隸、篆、行、草各體皆備。三游洞中三根鐘乳石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空曠,後室幽暗,壁間有一小洞可通洞外。唐元和十三年(818),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與弟白行簡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詩人、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徙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出峽東下。三人於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於夷陵,便乘舟同游江上。他們在上牢溪上岸尋幽時,發現岩壁間有一奇洞,便入洞飲酒敘懷,通宵不寐。言末盡意,又各賦古調詩二十韻。為記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詩與文均抄寫在洞壁上。今詩已失傳,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序》是這樣描繪的:“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怪者,如懸練,如不絕線……(洞內)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人耳目。”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游覽勝地。同時期的唐代“茶聖”、著名學者陸羽,在峽江兩岸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將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計二十種,而鑒別西陵峽口蛤蟆泉水為第四品,故蛤蟆泉號稱天下第四泉。又鑒別香溪水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至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歐陽修被貶夷陵縣令。他在任約一年時間,留下了《與尹師魯書》、《峽州至喜亭記》、《祭桓候文》、《黃楊樹子公賦》、《夷陵九詠》等詩五十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歷史的重要資料。三游洞岩壁上,還保留歐陽修親筆題刻一處。到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縣)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後,“三蘇”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游”。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我們現在看到的仿古建築“至喜亭”,是近年由宜昌文化部門在重新修建的,亭中豎立了新鐫刻的《峽州至喜亭記》碑。到了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至川陝一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裡,他寫下了大氣磅礡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游洞游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一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贊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游泉”這個名勝。三游洞周圍還有張飛擂鼓台,觀峽洞,峽口長廊,古軍壘遺址等名勝古跡。在“印張石園”裡,大家能看到有百余方世界著名華人畫家的印張,被刻在江心石上。那4.4億年前留下的震旦角石群,反映出三峽歷史的久遠。在“觀峽洞”,這可是觀看長江三峽出口的最佳地啊!向上看---是西陵峽天然美景美不勝收;向下看---葛洲壩龍身鎖大江;宋代始建的“楚寨樓”雄姿不減當年。三游洞附近山上可以找到三葉蟲化石。現在存於中國地址博物館的三葉蟲化石大多來自宜昌峽口地帶。當天游覽的最大欣喜並不在這些歷史沉澱深厚的景點上,而是我印像中黃濁長江水已經不復存在,放眼看出去竟是黛綠色的一江瀅渟碧水!以至於在擂鼓台上我一直在問導游,這真的是長江水嗎?!晚餐是在放翁酒家吃的。這是家很有特色的酒家,店的門面並不大,進大門左面是廚房,右面幾乎沒有可以放餐桌的地方,正在詫異間,服務員給我們指了路,在經過一條沿著山體開鑿的小路約20多米,就到了大廳,而大廳本身就是在一個天然岩洞!對面山影疊嶂,腳下流水潺潺,秀色可餐也!在這種環境吃飯,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不過那天的晚飯還是非常美味,留給我們印像深刻的是長江三峽特產--肥魚,肥魚無鱗少刺,做湯味道尤其鮮美,旅行社為了表示對我們的感謝,旅行社老總特地給我們加送了紅燒肥魚和清蒸肥魚:-)。晚上,我們在三游洞碼頭登上了開往重慶的世紀之星游輪。



(三游洞)



(酒家的長廊)



(吃飯的大廳)



(肥魚)



(三峽起點)


精選遊記: 宜昌

評論